雖然廣州市在7月發布汽車限購政策,但對汽車產業投資的腳步卻走的更加快。
日前廣州市發改委發布今年以及未來廣州汽車產業擴張計劃。汽車確定為10個優先發展產業中的“最優先產業”,今年汽車重大項目將完成55.6億元的投資。
在這份名為《關于加快推進“三個重大突破”2012年工作計劃》中,今年完成的投資項目包括東風汽車花都工廠乘用車產能60萬輛擴產一期、東風日產新增12萬臺乘用車發動機項目、北汽華南基地(增城)整車項目、廣本年產20萬臺汽油發動機項目、廣汽乘用車10萬-20萬輛產能擴建項目等等。
按照廣州制造業“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汽車業被列為規劃7大重點發展領域之首,到2015年實現整車年生產能力達到450萬輛,產值超過6500億元,并打造2家產值超過千億元的特大型汽車制造企業。
依據2011年數據(廣州市汽車生產能力為150萬輛整車,產值大約3000億元)和規劃要求,在未來4年內,廣州市將實現汽車產能增長兩倍,產值增長一倍多。規劃明確提出3項重點目標,包括建設國家汽車產業基地、零部件產業基地和自主品牌汽車產業基地。
而限購與擴大投資,看似矛盾的做法,卻隱含著我國稅制體系的結構問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日前對《證券日報》表示,這種做法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地方稅收主要源于工業項目,而且生產過程中的稅收偏重、消費環節的稅收偏輕。
更重要的是,按照目前國家財稅體制,汽車消費稅100%上交中央財政,是由汽車公司直接上交;增值稅是在汽車生產的地方交,和工廠所在地的財政有關(地稅留有25%份額),所以現在各個地方政府對辦工廠非常積極。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曾在2011年的兩會上提出“將汽車消費稅交到地方政府”的議案,以推動地方政府制堵的積極性。
的確,汽車產業目前已成為廣州市的支柱型產業。2011年,廣州GDP為1.23萬億元,因為受日本大地震影響,廣州汽車產值維持2010年水平為3000億元,但仍占據了廣州GDP的24%。
在稅收方面,廣州市有6家進入廣東省2011年納稅百強榜,總納稅額在24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廣州稅收的1/4(2011年廣州稅收為1021.2億元),其中廣汽豐田納稅87.87億元居首;東風日產加上單獨核算的風神汽車納稅接近80億元;廣汽本田黃埔、增城兩個工廠的納稅額總共約為60億元;東風本田發動機有限公司納稅11億元。
業內認為,限購后出臺擴大投資是廣州市表明態度,限購并不會影響廣州汽車產業的發展思路。
但董揚認為,產生限購和擴張產能規劃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稅收部門圖省事,認為企業好管,個人不好管,導致政府重招商、輕消費的痼疾。
“如果可以把一部分在汽車生產過程中收的稅,改在上牌時收,而且納入地稅范疇。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又治了地方政府盲目招商的病,又治了地方政府不重視擴大消費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