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隨著國家鼓勵消費政策的退出和限購令政策實施等因素的影響,車市增長大幅度回落。在車市低迷的大背景下,國內自主品牌哀鴻一片,銷量持續以兩位數下滑,然而合資品牌,卻加快了投資擴產的步伐,一些原本“保守的”企業也開始“跑馬圈地”式地擴大產能,在逆市中顯得更加激進。
據悉,大部分資企業建廠項目將在2013年底或2014年完成投產,這也預示著屆時將迎來一個新的產能高峰。然而,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屆時的市場需求是否有那么龐大,外資車企是否集體過于樂觀。
2011年,中國車市結束了長達10年高速增長的神話,增幅一度回落至3.3%。而今年前5個月低增長依然繼續,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汽車產銷量分別為800.02萬輛和802.3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9%和1.70%。車市以兩位數增長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未來國內汽車銷量甚至將長期在10%以下徘徊。
但是,仔細研讀數據不難發現,盡管近兩年整體市場銷量呈現低迷,但合資車企銷量依然占行業主要銷量份額,并保持了穩定的增長,相反自主品牌份額下滑明顯,直到今年五月這樣的下滑態勢仍然不見好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在中國市場逐漸顯現。外資的擴產并非盲目樂觀,即便市場增長緩慢,如果自主品牌的份額在未來繼續下滑,那么這部分份額就將被外資蠶食。一位外資車企高管曾向記者透露,他們對自主品牌毫不擔心,因為中國的首次購車者處于成本的考慮可能會選擇自主品牌,但第二款車一定會是品質與品牌更好的外資品牌。在他看來,自主品牌只是幫他們培育了消費者。
可以預見,伴隨著2014年合資品牌將迎來產能上的高峰,屆時車市的競爭更多是合資品牌之間的較量,而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屆時自主品牌內部的分化將更明顯,競爭力弱的一批企業或將關門。
J.D. Power公司曾對未來三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做出預測:到201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將有90多個汽車品牌,為全球所有汽車市場之最,相當于美國市場乘用車品牌數量的兩倍以上。其中自主品牌占據一半以上。如此眾多的汽車品牌不會一直都存在在汽車市場上,競爭激烈加劇,企業面臨著優勝劣汰,而大規模的兼并重組以及市場調整又是否就在2014年出現,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