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核心技術、設備受制于國外廠商,中國LED產業鏈的發展受到一定制約。技術、人才、專利,是國外上游廠商深挖的三道護城河。要越過這些鴻溝,需要技術積累、時間和資金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
從技術原理看,LED發光技術是今后發光源的主流技術。目前,LED的照明主流技術已經成熟并產業化,品質不斷上升、單位產品價格不斷下降,是一個大趨勢。各國政府都積極出臺政策,支持這一產業發展。這些政策有力推動了當地LED企業占據全球競爭的制高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分走了LED產業鏈60%以上的利潤,是這一產業最大的贏家;當地的LED照明民用市場也迅速啟動,其環保節能效益不可估量。
在我國,國家和政府也相應的出臺一系列政策,如:"十城萬盞工程"。深圳也出臺了一系列LED發展配套政策,覆蓋產業園區建設、應用研發、公共技術平臺、國際集中采購、專利聯盟等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政府的扶持,使得國內LED照明市場在政府買單的公用領域率先啟動。但是這一系列的政府好像對LED產業作用并不明顯,并出現兩個怪像。
怪象之一:是誰投資LED誰得到當地的訂單,地方政府將招商與LED路政應用結合,招商來一家LED制造商打造產業園、產業圈,當地的路政工程就全部使用其產品。而一些得到訂單的制造商還沒有形成生產能力,只能外購產品安裝,其產品質量沒有保障,致使有的城市LED路燈,亮一半暗一半;廠商自身也沒有形成真正的技術、生產能力。
怪象之二::是某些地方政府以"能源合同管理方式對待LED路政工程,大部分貨款以未來幾年節省電費分成的方式支付。然而,國內LED制造企業大都處于起步階段,銀行融資平臺、產品未真正形成,沒有現金收入的"能源合同銷售方式,使得企業不投市政工程沒有生存能力,中標則可能死得更快。企業重融資、重拿單,輕視提升生產能力,也會導致眾多LED產品的質量沒有保證,從而傷害真正投入精力做品質控制、技術研發的企業,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極其深遠。
中國的LED制造商們,是不是仍然要走向拼價格、拼關系、拼規模的紅海?政府在這個新興行業的起步階段,應該有長遠的規劃,在引導行業上起到積極作用,而不是僅僅是熱衷于各種"節能秀、"環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