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2011年有望超過1900萬輛,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要實現新的發展,走國際化道路已成為必然選擇。
什么是國際化?
關于國際化,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近些年,不少民族品牌的汽車,也包括零部件,開始進入國際市場,還有的企業在國外投資辦廠,收購國外企業等。這種現象確實令人欣喜。然而,業內部分人便以此為論據,認為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國際化了,并為這種所謂的國際化歡呼鼓掌。
筆者認為,以上事實只能證明中國的汽車工業有了很大進步,但離真正的國際化還相差甚遠。目前業內達成普遍的共識:中國已成為世界汽車大國,但還不是強國。我們與歐美等世界先進的汽車工業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以出口為例,我們的汽車進入國際市場,首先是競爭力低,賣不出好價錢;其次是出口目的地還大都屬于第三世界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實事求是地講,我們還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與別人同臺競爭。
豈止是國際市場,國內市場也是如此。一位朋友告訴筆者,他買了一輛國內品牌的轎車,買來3年,修了3年,這還是中國出口量最大的品牌車。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自主品牌較合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國人不愿買國產車,說明了什么?說明仍有差距。
從表面看,我們產品的問題只是存在于某個部位和方面,但實際反映出的卻是在技術、質量、性能、服務、管理等一系列環節上的全面綜合的差距。不是某一個點,而是整個系統;也不是差不多,而是很嚴重。
如此狀況,我們還能認為剛剛把一部分產品賣到了國外就是國際化嗎?此時此刻,我們又有什么理由沾沾自喜,以至于彩旗飄飄、凱歌陣陣,又報喜又慶功呢?
筆者一直認為,國際化的首要條件是產品、技術、性能、質量、服務等要達到國際的通用標準,以及國外市場所要求的水平。達到這個標準,比賣出去多少輛車、收購幾個國外企業、建設多少家工廠更有意義,因為這是成功國際化的基礎。
其次,我們不要狹義地把國際化等同于走出去,在國內市場與跨國企業同臺競爭也是國際化的表現之一。只有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走出去的步伐才會更加堅定。
法士特有這樣一條標準:什么時候我們的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公司同臺競爭,并占有一席之地,那才能叫作國際化。要實現這個國際化,中國的汽車工業還有一段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任重而道遠。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談到國際化,筆者還想談一談中國汽車工業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人民幣升值。2005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了30%,如果再加上中美兩國的通脹率,實際升值已經超過了40%。這不意味著我們出口相同數量的產品時損失了百分之幾十的收入,更糟糕的問題在于,它將在嚴重遏制我們產品出口的同時,使外資產品以更低廉的價格大批量進入中國市場,對我們現有的汽車工業造成極大的沖擊。
打個比方,一輛10萬元的中國車,原本賣到美國只要1.2萬美元,現在,同樣的一件商品賣到美國就要接近1.6萬美元。很顯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出口貿易極為不利。同理,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人民幣升值一定的比率,那么,進口汽車價格將相應下降,國產車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價格也要有相應幅度的下調。很明顯,人民幣升值將壓縮國內汽車企業本不豐厚的利潤空間,我們原有的國產品牌將受到極大的沖擊和擠壓。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美國迫使馬克與日元升值,曾給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工業帶來很大麻煩,幾乎一蹶不振。在1969年到1978年以及1985年至1990年,日元和德國馬克同時經歷了兩輪大幅升值。兩種貨幣的升值幅度均大大超過了40%。其中,1985年9月22日簽訂的《廣場協議》以及隨后日本經濟的遭遇,至今令人談虎色變。好在德國和日本的汽車工業基礎堅實,它們的汽車品牌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雖然困難重重,最終算是挺住了。中國則不同。客觀地講,中國汽車工業的品牌建設尚處在國際化鏈條中的末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后果將更為嚴重。10月中旬,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對一項法案的程序性投票,這項法案旨在向中國施壓,迫使人民幣繼續升值。而在剛剛閉幕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奧巴馬再次提到人民幣匯率問題,他稱“人民幣被低估”,這導致中國商品變得更便宜。如果真要按照美國人的意愿,使人民幣繼續升值,以現有中國汽車工業的水平和自主品牌車的市場表現,自保尚且不易,又何談國際化進程!
最好的防御是進攻
用不著遮掩。一方面是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外面的壓力洪水猛獸般滾滾而來,中國的汽車工業正面臨著新的巨大的危機。我們應對此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警惕。
面對危機怎么辦?最好的防御是進攻。要真正實現國際化,當務之急就要主動地進入國際市場,了解和掌握新形勢、新特點,學習和借鑒國際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不斷地提升自我,堅持和加快自主創新,開發出高質量、高技術的先進產品。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抗衡對手、戰勝對手,實現發展。
我們常說,危險與機遇并存。當前的種種壓力,正好可以激發出我們巨大的動力。這也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實現新的和更大的發展的新機遇。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化之路也必將由此踏上新的征程。
與世界各國不同,中國的汽車工業面臨著實現新發展的良好環境。首先,中國有著穩定的政治體制,決策高效,雷厲風行。這一點在2008年的國際經濟危機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使汽車工業的發展得到了良好的保證。其次,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經濟還不發達,大量的基本建設項目等待開工。而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汽車正在進入家庭,為汽車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再有就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汽車工業由小到大,迅猛發展。無論產業基礎還是管理水平等,起點都比當初的歐美要高,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另外還有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和吃苦耐勞、善于學習和勇于拼搏等特質。這都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我們今天所經歷的問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同樣也經歷過,各國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切問題都將在發展中不斷解決、不斷完善、不斷提升。現在大家知道,日本汽車在美國,同檔次、同排量中賣得往往比美國品牌的汽車貴,因為它的性能優良,做工精細,故障率低,保值率高。但是50年以前,日本東京的出租車司機經常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原因是什么?當時的日本車故障率高,經常壞,他們掙不到錢,因此他們要求日本政府允許他們買歐美的車。25年前的1985年,當筆者第一次到美國的時候,美國人說他們把日本車叫作陽春車,是說那時的日本車簡單,舒適性差,口碑也不好,賣得非常便宜,一輛只有幾千美元。現在,日本車已經在美國遍地開花,豐田更是一躍登上了全球銷量第一的寶座。
對比日本汽車工業50年的發展歷史,我們更有理由對中國的汽車工業充滿信心。因為我們現在的起點比它們當時要高。豐富的技術積累、廣闊的市場前景都告訴我們,無論是中國的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國際化之路都將越走越穩健,越走越寬闊。
中國汽車工業的國際化目標,就是要以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參與競爭,進入和占領國際市場。雖然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和諸多困難,但憑著中國人的智慧和能力,中國的汽車工業必將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在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汽車工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