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緊緊抓住柴油機而非電動車,可能是“十二五”期間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點。否則,即使按照規劃所期望那樣在“十二五”末期達到年產幾十萬輛新能源車的目標,但它的總量以及用全過程污染排放來衡量,并不足以影響和改善我們的能源應用結構與總排放量水平。
“我認為新能源之‘火’也燒得差不多了,不能再燒下去了,再燒下去會出問題的。”對于業界已經出現對所謂新能源汽車的質疑聲,3月18日,在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燃料系統分會四屆三次全體會議上,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陽樹毅表明了他的觀點。
據記者了解,參加此次會議的代表中對新能源汽車存有質疑的并不在少數。實際上,大家質疑的并不是真正能代表未來的新能源技術,而是一些并非新的“新能源”和打著發展新能源汽車招牌而行其他之事并試圖獲取利益的做法。
盡管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對石油危機的提法從來就沒間斷過,但當前學術界的共識是:石油再延續供人類使用50年、甚至是100年應該是可期的。從最新的研究來看,國外有一種理論認為石油是地殼運動所形成的,而并非如以往人們所認識的由古生物轉化而來。果如其然,則未來完全可以打破已有的對石油儲量的預期。
沒有新能源何來新能源汽車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燃料系統分會理事長、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長朱劍明告訴記者,其實在太陽能、核能、自然能和可燃冰四類新能源中,目前都需要相當高的使用代價,離真正商業應用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并且其中的核能與可燃冰與石油一樣存在著可開采使用的年限。而相對于石油、煤炭、天然氣、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目前的“新能源汽車”中燃料電池所使用的氫氣不僅不是新能源,也不是一次能源,它的制取同樣依賴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純電動車所用之電力則更是一種二次能源,它的清潔與否取決于產生電力的方式。
對于比較適合于當今過渡時期節能措施的混合動力汽車,實際上它可歸入電動汽車的一種,用陽樹毅的觀點來說,混合動力是一種節能技術,而并不代表新能源。
朱劍明給出的傳統與新能源交叉使用期為50~100年。他對新能源中的可燃冰未來的應用有著更好的預期,他認為它是可直接應用于內燃機的類天然氣物質,甚至認為可開采使用達1000年。但他也明確提出新能源至少具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可持續,二是清潔。
歸納而言,目前最成熟、綜合熱效率最高,并且還有很大潛力可挖的動力與能源使用形式仍然是以汽油機、柴油機為代表的內燃機。朱劍明的一句話頗引人深思:現在炒作新能源概念的都是搞汽車的、搞內燃機的和搞機械的,能源專家很少出來說話;沒有新能源,哪兒來的新能源汽車?
柴油機是無法替代的穩定動力源
既然明確了傳統內燃機是當下惟一在大批量生產,并且對節能減排仍然有潛力,更主要的是可見的能夠支承持續發展的動力裝置,那么結合中國國情,哪種形式的內燃機更值得發展?未來技術將走向何方?
其實答案相對簡單,現成的清潔、高效柴油機就在眼前。與汽油機相比,柴油機通常可在動力上提高50%,燃油經濟性提高30%,碳排放可降低達25%。而且對于柴油乘用車來講,通過降噪和隔振等措施,其乘坐舒適性并不輸給汽油乘用車,這也就是目前歐洲柴油乘用車能夠占到市場一半的原因。況且,在卡、客車等商用車領域,以及在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船舶、發電機組、軍事裝備等非常廣闊的各行各業,柴油機幾乎是無法替代的穩定動力源。
在中國,業界許多專家疾呼大力發展柴油機多年。今年“兩會”期間,上海汽車總裁、人大代表陳虹提案建議,中國政府應支持柴油動力汽車的發展。他指出,國內柴油目前主要用于商用卡車和農用機械,由于缺乏高質量的燃油和政府刺激措施缺位,中國輕型車中僅低端的MPV、SUV和出租車采用柴油動力系統。
記者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產銷統計報表中發現,在2010年國內生產的乘用車中,柴油車在1390萬輛乘用車的總產量中僅占0.9%的比例;即使放在所有汽車總量中,柴油車也僅占當年生產的1826萬輛中的20%。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邢敏也提到一種現象:與歐美國家汽車柴油化趨勢相反,國內已經出現汽油機比例逐步提高的趨勢,主要是國內轎車和微客市場得到快速增長,而乘用車柴油化并沒有像歐美那樣得到發展。
核心技術已有 不要再次與乘用車柴油化失之交臂
先進的高壓燃油噴射系統是實現柴油機高效清潔燃燒的關鍵。記者注意到,在發展柴油機這一問題上,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柴油機核心零部件燃油噴射系統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以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為代表的國內燃油系統廠商,已經把中國的電控燃油噴射系統水平提升到商業應用階段,其電控共軌系統已經在多種型號柴油機上進行了匹配,并在軍車和城市公交等領域進行了小批量應用。其他像遼寧新風、四川威特、湖南亞新科南岳等廠商,也都在積極推進各自產品的商業化進程。
當前,在更大范圍和領域推廣使用國內燃油噴射系統的瓶頸在于,一方面,由于國內產品剛剛起步,仍然得不到更多主機廠商的積極響應;另一方面,新產品肯定要有一個不斷完善和持續改進的過程。
未來技術如何發展?陽樹毅表示,到了相當于歐Ⅵ排放水平時,排放污染物已接近于零,汽油機與柴油機的區別也越來越小。未來的技術趨勢本身就是汽、柴油機技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包括混合動力技術在內,這些是過渡時期最可依賴的技術方向。
但是當下,緊緊抓住柴油機而非電動車,可能是“十二五”期間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點。否則,即使按照規劃所期望那樣在“十二五”末期達到年產幾十萬輛新能源車的目標,但它的總量以及用全過程污染排放來衡量,并不足以影響和改善中國的能源應用結構與總排放量水平。在又一次發展柴油乘用車的戰略機遇中,整個行業不要再一次與之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