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風機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大障礙之一,在于美國稅務投資人對國產風機質量的不信任。鑒于稅務投資人在美國風電投資中的重要性,業內人士建議,除向美方提供可供核證的第三方風機運行數據外,還可以通過擔保發電量的方式,消除美國稅務投資人的種種疑慮。
根據2009年頒布的《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案》,為了鼓勵本國稅收和就業,美國政府在清潔能源投資問題上,引入了稅務投資人概念。一般說來,在美國繳納一定數額稅金的企業,都可以作為稅務投資人。但由于風電投資金額較大,因此符合風電開發資格的稅務投資人數量有限。據了解,目前全美從事風電開發的稅務投資人只有10家左右,主要為銀行和保險公司。
上述法案規定,稅務投資人在投資清潔能源項目時,在一定期限內可以獲得政府30%的稅收返還。這種返還又分為ITC(企業能源投資稅收抵免)和PTC(可再生能源產品稅收抵免)兩種形式。前者指由稅務投資人投資并且在2016年底前投入運行的太陽能、燃料電池和風能項目,建成后政府將提供30%的稅收抵免。而后者則是針對2013年前投入使用的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項目,運行發電后每度電可獲得2.2美分的稅收抵免,可一直持續10年時間。
一般說來,稅務投資人在風電場開發中的出資比例在20%-30%之間,而這部分出資不需要開發商歸還,稅務投資人將在今后的項目運行中,通過ITC或者 PTC的形式來獲得一次性或者持續10年的穩定回報。因此,引入稅務投資人的風電場開發項目,在經濟上更具有競爭力。正是因為上述原因,美國本土的風電開發,稅務投資人基本屬于繞不過去的關鍵角色。
而據美國業內統計,稅務投資人如果選擇PTC的返還方式,將比選擇ITC多獲得15%的收益。因此,作為稅務投資人,他們并不在意風機的價格,因為那屬于開發商的成本,是開發商以及貸款銀行需要考慮的事情。稅務投資人更在乎的是中國風機是否可以在10年內持續穩定地上網發電,因為這關系到他們是否可以從 PTC中獲得穩定的收益。
由于國產風機運行時間短,且缺乏第三方運行數據核證,因此美國稅務投資人對我國產風機普遍缺乏信任。稅務投資人往往委托風電開發商與我國風機企業談判,要求后者在固定年限內保證一定的發電量。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風機企業往往不愿意做出這樣的保證,這種膠著狀態已經成為中國風機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大障礙之一。
國內風機企業如何破解上述難題?美國美復能源董事長陳航建議,首先,中國應盡快對外公布由電網掌握的風機發電小時數、并網點容量、以及由開發商掌握的風機可利用小時數、風機質量等數據,并由第三方獨立機構進行核證;其次,國內風機企業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一個擔保公司,或者與國內保險公司協商,涉及相關險種,對出口風機的質量以及穩定性進行擔保或者保險,以此解決稅務投資人的疑慮。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最新統計,2010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8927.99兆瓦,同比增長37.1%。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同年中國風電機組出口總數只有13臺,總裝機容量僅為15.5兆瓦。可見,國內風機企業高唱“走出去”尚屬于“雷聲大雨點小”的階段,而想要在美國這樣門檻更高的市場立足,國內風機企業尚需付出更多的智慧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