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又一個會展黃金季如約而至。我省多個城市展會競相排出展會檔期。
不過,沉入這個行業就會發現,會展業投入1元就將拉動相關產業9元的“一九定律”卻并不明顯。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目前全國會展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平均不超過1:5,我省展館利用率也只有40%左右。而對密集出臺的展會邀約,生產商響應并不積極。日前在寧舉辦的提升江蘇會展品牌論壇上,專家們紛紛建言,要使會展業成為“空中撒鈔機”,關鍵是轉變辦展理念、規范辦展秩序。
40個展會不如人家1個展會
“現在,號稱‘國際鑄造展’的展會全國每年有40多個,而真正能夠形成品牌、吸引外國企業或采購商參加的卻很少。同樣的展會,西方發達國家一般每年只辦一兩個。無論從影響力還是參展成效看,我們40多個展會未必趕上人家一個展會。”中國鑄造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立波直擊他所在行業展會的時弊。
鑄造這樣一個高度專業、相當“小眾”的行業展會,各地尚且趨之若鶩,其它行業自不待言。一塊會展業“蛋糕”眾人搶著吃的現象很普遍,大城市有房交會、汽車展、家裝展,中小城市同樣有。重復辦展、無序競爭的結果,是展覽規模小、水平低,市場沒有做大,參展商參展熱情受挫,展會的溢出效應大打折扣。
江蘇新會展公司總裁周正海表示,美國有展覽場館400多家,每年舉辦的規模展會近萬個,凈展出面積約4600萬平方米,參展商120萬,觀眾約7500萬人次。德國有25個大型展覽中心,依靠超強的專業性,全球150個頂級行業博覽會2/3落戶在德國。德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外國參展商平均超過50%,參觀者中兩成以上來自國外。這其中,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建展館≠會展經濟
搶著辦展會,原因之一是場館多、展會少,展館經營者普遍“吃不飽”。
江蘇省會議展覽業協會副會長、蘇州國博中心總裁陳剛說,6年前,蘇州國博中心面積列各大城市第六位,現在已降到了十六位。即便如此,他仍坦言,“作為負責展館運營的公司老總,感到運營壓力很大。”據悉,我省13個省轄市有11個市建成或在建場館,場館總面積逾百萬平方米,列全國第二位。“不少地方把建展館和會展經濟畫上了等號。”有專家表示,辦展會要依托場館,但建場館不等于會展經濟,一些地方投了巨資、占用了大片土地,場館成了擺設。
周正海指出,會展場館的布局有其內在規律,一般一個會展中心的輻射半徑在200公里左右。就是說,如果這個范圍內出現多個場館,場館浪費、會展不經濟現象便在所難免。
辦會展要防“規模陷阱”
會展要有影響力,要賺錢,當然是規模越大越好。這種認知在專家看來,卻是一種誤區。香港展覽會議業協會永遠名譽主席、雅式展覽董事長朱裕倫明確提出,要警惕會展業的“規模陷阱”。
在專家看來,二三線城市發展會展業應與一線城市明確分工,從實際出發,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會展就像‘金字塔’,不同城市應定位在不同層次。”朱裕倫指出,處在頂尖的高端展會只占1/5左右份額,這部分適合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作為二三線城市就要在中低端展會中尋找商機,包括參展商、買家的細分和參展費用的確定。
“江蘇會展業要在區域、產業、創新等優勢上做文章。”陳剛說,蘇州國博中心就是立足二線城市,借鑒中國香港、德國等的辦展經驗,走“專業團隊、自辦展會”路線,成效顯著,2010年自辦展20個,今年有望達到21個。
依托本地產業辦會展,專家們為江蘇支出高招。朱裕倫舉例說,雅式展覽名下的香港玩具展,背靠的是珠三角乃至全中國的制造能力。香港本土只有700萬人口,而玩具展吸引的是全世界買家。他們把辦展時間與廣交會銜接,定位則有所差異,并吸引周邊國家生產商參展,在全球打出了很高的知名度,成為亞洲玩具一站式采購主要平臺。
省商務廳人士表示,我省正在探索以特色產業為支撐、實現差異化辦展的路徑。比如,蘇州市電子信息產業發達,展會重點確立為電子信息博覽會。以光伏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已成為無錫新興產業名片,省市商務部門和歐盟、北美等相關政府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廣泛聯系,為新能源展會搭建舞臺。南京軟件及服務外包發展迅速,軟博會、服務外包大會將作為會展重點著力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