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現階段需要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但決不能因此忽視和弱化了對工業領域的管理”。3月3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在全國政協委員駐地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效果并不理想,僅限于起步階段。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國會更加重視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任務也將十分艱巨。”他指出,產業結構的調整關鍵是要下定決心,從生產力要素入手,只有不斷提高科技水平,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加強人才培養,中國的產業水平才能站上一個新臺階。
“十二五”我國加速調整結構
李毅中分析指出,“十一五”期間,我國發展方式轉變以及結構調整的效果并不明顯,主要原因是沒有把發展速度轉移到可持續發展基礎之上。“沒有一定速度,就業問題、穩定問題、生活水平提高問題等等都將很難保證”。李毅中說,“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中,工業是重點,企業是難點。而在轉變方式中,工業又是主戰場,轉方式的戰略方向是調結構。內外復雜嚴峻的形勢,形成了轉變發展方式和調結構的種種困難和阻力。”
李毅中指出,事實證明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不能再依靠過度消費能源和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經不堪重負,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不是中國經濟的未來。工業水平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需要依靠節能減排、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不然中國經濟的高速度增長就不能持續。
“我們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采取了許多具體實施辦法,如促進汽車消費等。今年開始,這些措施已經開始逐步淡化,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鼓勵政策就沒有了。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出臺,正在成為新的亮點,通過這些政策鼓勵消費,再通過消費帶動經濟增長,這就是一個戰略取向。”李毅中指出,“我們可以感覺到,盡管鼓勵政策會發生變化,但方向是正確的、清晰的”。
他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會加速調整結構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要兼顧處理好保證經濟一定增長速度、調整結構和控制通貨膨脹預期三者之間的關系。他表示,這些關系很難處理,因此作為這些關系中一條重要環節,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就會顯得越發重要。
用科技靈魂支撐新興產業發展
在李毅中看來,“十二五”期間,工業領域結構調整的難點在于,如何抓好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并加快信息化和工業的融合,以此來提升改造傳統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重要的抓手就是淘汰落后產能。據統計,當前在二十個主要行業中,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平均落后產能仍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落后產能不淘汰,就會消耗大量能源、資源。”李毅中說,“淘汰落后產能牽扯到地方和局部地區的眼前利益,牽扯到壞賬資產的處置問題,還牽扯到職工再就業問題等等。困難很多,但不下決心,資源環境又不允許。所以,一定要實實在在地抓好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為調整結構創造堅實的基礎。”
李毅中指出,破解工業結構調整難題,還要抓好產品質量和品種選擇。過去企業是追求產銷對路,但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僅僅產銷對路還遠遠不夠,“如何拉動消費,如何使老百姓積蓄轉化為購買力”,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李毅中指出,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企業的產品應當盡最大努力去贏得消費者的喜愛。現代意義的產品質量,是要創造新品種、引導消費、質量過硬、創造消費。
李毅中指出,對于傳統產業而言,工業結構的調整應當把它具體化為生產要素,能耗、物耗、環保、質量品種、安全生產、裝備質量等,從這些要素入手,用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提升它,結構調整才能到位,發展方式才能得到相應的轉變。
李毅中指出,“十二五”期間,不只是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同樣要有所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必須要實現突破”,新興產業的靈魂就是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否則就仍是傳統產業。他指出,技術的突破需要依靠創新,同時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各行業要有各自的攻關任務,各企業也要有各自的技術攻關難點。依托重大專項等研發平臺,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用科技靈魂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逐步發展,一定會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這樣產業結構調整就會更加順暢。
技改資金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在采訪過程中,對于近期坊間談到的“今年技改資金可能會減半”的說法,李毅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以任何理由減少技改資金,都是不明智的”。
李毅中指出,在金融危機的困難形勢下,中央財政拿出200億元資金用于技術改造,可見決心之大、態度之堅決。技改資金的實施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兩年多來,400億元中央財政技改資金,共帶動全社會技改投超過1萬億元,拉動倍數26倍。“有哪一項政策帶動效果這么大,這相當于,國家出1元錢,社會拿出 26元錢,這種帶動作用是極為少見的”,李毅中說。
據介紹,2009年初至2010年5月,總計有四千四百多個項目得到實施。這些項目少則一年,多則兩年即可投產,三年就可以見到效果收回資金。由此可見,技改是一條技術新、工期短、投資省、效益好的發展思路。這一點已被經濟發展規律所證明,技改是一條內涵式的發展道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
李毅中指出,技術改造是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抓手。經驗已經說明,技術改造應當變成一個長效機制,而不僅僅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種手段,它應該是工業發展的一個戰略。為此,李毅中說到,“我認為,每年200億元的技改資金還不夠,我國工業增加值都已經達到16萬億元,相比之下,技改資金只能是不斷增加,而不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