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材料創新平臺建設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多學科融合的高層次新材料研究中心。力爭到2015年,突破一批國家建設急需、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材料品種,原輔料、裝備的配套能力大幅增強。”。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燕海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間,原材料工業將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障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工程和支撐國防軍工需求為目標,初步形成具備一定自主創新能力、具備較大規模、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1300億元的機會
據正點國際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場規模已超過4000億美元,由新材料帶動而產生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則是更為廣闊,年營業額已突破2萬億美元。
據《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報告》預測,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新材料產業市場的年均擴張速度將保持在20%以上,將引發多資本進入,從而進一步加快擴張速度。至2015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左右,增長空間巨大。
由于看好中國新材料市場的發展潛力,國際材料巨頭也紛紛調整其在中國的戰略布局,杜邦、拜耳、巴斯夫等跨國企業紛紛增加投資,尋求與中國本土企業的戰略合作。
東方證券研究員認為,201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300億元,如果再獲得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未來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電子材料和元器件市場的迅速擴大,201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1萬億元,其中電子元件市場將達到2萬億元,電子器件將達9000億元,電子材料將達到2000億元。
實際上,在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給予了大力支持,極大地促進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1999年國家頒布實施《當前國家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其中新材料得到重點扶持;2000年實施《國家計委關于組織實施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的公告》,其中明確了發展新材料對國民經濟有重要支撐作用;“十五”規劃確定有選擇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三個高新技術產業,新材料列為最重要的發展領域之一。
截至目前,我國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2008年,國家發改委決定在7個城市圍繞重點產業發展的需求,以電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環保節能材料等為發展重點,建設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截至2009年底,中國區域性新材料產業基地已達88家。
與此同時,新材料產業基地逐步帶動周邊地區形成了更大的區域新材料產業發展聯盟,長三角汽車材料和化工材料產業聯盟、環渤海灣半導體材料產業聯盟、珠三角多元新材料產業聯盟等已初具規模。
克服短板求突破
新材料涵蓋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納米材料、先進復合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智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先進陶瓷材料12個主要類型,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國防、汽車、通訊、家電、IT行業以及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領域。
新材料產業往往是依附于各個制造領域而存在,例如光電子材料的研發生產附屬于電子元器件加工制造業乃至于信息產業。這是由于我國制造業多是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要制造什么裝備決定了要研制什么材料。這間接地導致了我國由于基礎材料工業的落后制約了下游產業的升級發展。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新材料產業只有走在下游產業的前面獨立發展,才能真正發揮出材料技術在自主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新材料產業的短板還表現在企業規模小、融資渠道不暢、產學研結合不理想等。有報道顯示,中國80%以上的新材料企業都是中小型,在北京市1300家新材料企業中,只有約10家上市公司。
材料專家表示,新材料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周期長、風險大,不如發達國家技術、資金、產業等優勢明顯,這對我國產業的沖擊性很強。在激烈的競爭背景下,我們需要盡快解決新材料產業中遇到的障礙,加快中國新材料產業在國際產業布局中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階段的轉化。
發展重點逐步明確
“目前,新材料‘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思路已經出來了,但高品質特殊鋼等其他專項規劃正在制定中。”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材料處處長徐祿平日前表示。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提供的資料顯示,以有機硅材料、有機氟材料、工程塑料、特種橡膠、生物基化工新材料等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化工產業門類。
據估算,2009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的總產值超過了1000億元。但是由于受技術水平的制約,化工新材料又是中國化工產品中國內自給率低、最需要發展的領域。
為此,提高工程塑料、特種橡膠等重點產品的自給率,加快研制能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需要的新材料、新產品已刻不容緩。
石化聯合會專家表示,化工新材料發展將重點放在提高關鍵技術和關鍵品種的保障能力;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建設重大工程,著力提高關鍵材料的自給能力;緊緊圍繞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著力提高材料供應持續發展能力上面。具體來說就是要發展新能源產業急需的電解質、儲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