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高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推動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近日,工信部公布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振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機械基礎零部件主要指軸承、齒輪、模具、液壓件、氣動元件、密封件、緊固件等,是裝備制造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和主機產品的性能、水平、質量和可靠性,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
行業發展初具規模現有問題亟待解決
機械基礎零部件品種規格繁多,量大面廣,為機械制造、冶金礦山、石油化工、電力能源等裝備提供配套,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已形成門類較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目前,我國擁有機械基礎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8000多家。進入21世紀后,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連續多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國內市場占有率65%左右,重大裝備配套水平顯著提高,已成為機電產品出口大戶,緊固件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液壓元件、齒輪產品銷售額居世界第二位,軸承和模具銷售額居世界第三位。
雖然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大幅提高,大型成套裝備已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然而基礎零部件無法滿足主機配套要求這一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重大裝備發展的“瓶頸”。
科技創新能力弱。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業對材料、工藝缺乏系統研究和應用,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和試驗投入少且分散,技術基礎薄弱,原創技術和專利產品少,導致產品早期故障率高、使用壽命短、可靠性差,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產業結構不合理。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市場進入門檻低,缺乏有效的行業監管和企業自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少。中低端基礎零部件產品低價惡性競爭嚴重,高端基礎零部件研發、制造能力嚴重不足。
工藝裝備水平落后。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工藝裝備落后現象長期存在,工藝基礎數據積累不足,過程控制能力和工藝保障能力不均衡,制造技術、檢測手段落后,致使產品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無法滿足主機配套需求,嚴重影響了產品制造水平的提高。
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該行業檢驗認證體系不夠完備,新產品缺乏試驗和應用業績,加之用戶和主機企業因受責任風險等因素影響,對使用基礎零部件新產品缺乏信心;同時,部分用戶對新產品質量差的慣性思維,增加了新產品進入市場的難度。
明確重點目標任務力爭實現重大突破
此次《方案》的制定,計劃通過3年努力,使我國機械基礎零部件制造水平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較大增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得到改變,逐步扭轉基礎零部件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的被動局面;突破一批基礎零部件制造關鍵技術,使產品技術水平達到21世紀初國際先進水平;研發一批關鍵基礎零部件,掌握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基礎零部件配套能力提高到70%以上;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發展一批高附加值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化強的基礎零部件企業及知名品牌;加大技術改造支持力度,著重加強工藝裝備及檢測能力建設,創建若干行業技術服務平臺,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夯實技術創新基礎。
圍繞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零部件發展“瓶頸”。《方案》指出,基礎零部件行業應圍繞能源開發、交通運輸、新材料制備、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加強裝備開發,針對主機配套的軸承、液壓件、密封件等關鍵基礎零部件性能水平低、可靠性差等問題,加強基礎工藝研究,改善生產條件,加快提高基礎零部件質量水平,不斷滿足各領域裝備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
在冶金礦山設備配套領域,加強大型薄板冷熱連軋設備、高速線材軋機、森吉米爾軋機用軸承,大型軋機設備用伺服裝置和系統,煤礦掘進機、采煤機配套用靜液壓驅動系統、高轉速大功率液力耦合器調速裝置,水泥立磨機軸承,液壓支架配套的密封材料和密封系統的研發。高端裝備制造業配套領域,應加強高檔數控機床用大型精密軸承、高剛度大功率電主軸軸承,基礎制造裝備用大型鋁鎂合金壓鑄模具,重大裝備用高速高精傳動裝置、高精密液壓件、密封件及系統,大型飛機配套的軸承、齒輪傳動裝置、高強度高韌性耐高溫復合材料成型模具、液壓控制系統,航空用鈦合金、鋁鎂合金緊固件的研發。
加快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競爭力。基礎零部件行業應積極推動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改變我國基礎零部件行業目前存在的低水平制造能力過剩、高水平制造能力不足的局面,增強產業競爭力。
首先,應積極培育一批專、精、特企業和知名品牌,研究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手段,鼓勵基礎零部件企業向專業化分工、細分市場、特色明顯的方向發展;培育100家有較大規模、專業化水平高、特色鮮明、具有知名品牌產品的企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多種資本投向基礎零部件行業,提高企業研發高性能產品的積極性。鼓勵企業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整合要素資源,提高集約化生產水平,努力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集團。
其次,依托現有資源,結合基礎零部件企業的特點,加大對國內已有軸承、齒輪、液壓件、密封件、緊固件等產業集聚區的支持和指導,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加強集聚區鑄造、鍛造、熱處理的集中化生產,培育一批專業化分工、產業鏈協同、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特色產業集聚區。支持省市建設省級基礎零部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鼓勵在具備條件的集聚區建設若干國家級基礎零部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區域性現代制造服務業體系,增強區域配套服務能力,完善技術成果共享機制。鼓勵機械基礎零部件產業集聚區通過資源整合,在集聚區內建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檢測實驗中心、培訓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
基礎零部件行業應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加快基礎零部件標準的制、修訂和實施,促進產品質量達標;加大技術改造支持力度,加強基礎技術應用研究和檢測試驗條件建設,搭建面向全行業服務的權威檢測試驗機構,促進產學研合作,擴大品種范圍,提高產品質量和整體技術水平。
完善標準體系,加快貫徹實施。有關部門應結合產品的研究開發和試驗,制、修訂一批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鼓勵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用先進的標準支撐行業發展;重點支持設計和制造技術、先進制造工藝和裝備、節能減排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建立行業標準化工作和信息平臺;發揮標準化手段對規范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加強標準宣傳貫徹,組織開展重點產品達標工作,推動企業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引導企業積極采用推薦性標準。配合質量監督部門,做好機械基礎零部件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杜絕無標、違標、降標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加大質量達標產品和企業的宣傳力度,創立一批知名品牌。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企業工藝裝備水平。有關部門應重點支持關鍵基礎零部件企業技術改造,加強基礎研究和檢測實驗能力建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支持企業進行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改造,減少能源、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持利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制造工藝和裝備,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等落后工藝和裝備;鼓勵將技術改造資金優先用于檢測試驗條件建設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基礎零部件企業應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檢測機構等現有資源,建設一批行業檢測實驗平臺,開展基礎零部件強化試驗、可靠性和壽命測試試驗、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材料性能檢驗,為提高基礎零部件質量提供先進的檢測試驗條件和權威的第三方檢測;積極整合集聚優勢資源,在中小企業集聚區建設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撐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將檢測試驗能力向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