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侯馬市遵循能源消耗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關停落后產能企業,改造升級傳統企業,傾力發展壯大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推動了經濟低碳轉型和跨越發展。
改革開放初到上世紀90年代,侯馬曾發展起100多家煤焦鐵企業。淘汰關停落后產能,實施節能減排改造,是傳統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侯馬以“勇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先后對全市128立方米以下的鐵爐、大利焦化50萬噸機焦爐、新光選礦、侯馬發電廠等落后產能企業、生產設施進行了關閉、淘汰、關停。侯馬發電廠,1968年運營發電,40年來累計發電200多億千瓦時,每年向市區供熱180萬平方米,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機組老化,發電廠每年排放煙塵4300噸、二氧化硫5880噸、氮氧化物2830噸,產生粉煤灰12萬噸,污染排放量占市區排放總量的40%。
一邊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一邊加強節能減排技術攻關,推進企業改造升級。多年來,侯馬每年都要組織舉辦節能宣傳周活動,向社會宣傳節能知識。組織相關企業管理人員參加了全省能源管理培訓。在政府的引導推動下,各企業掀起了節能降耗技術革新的熱潮。北方銅業侯馬冶煉廠,攻克技術難關,完成了480風機串風技術改造、余熱鍋爐供水反滲透配備制取除鹽、二氧化硫和煙氣降溫等200多項技術革新,形成了循環經濟模式,每年增加經濟效益2000萬元。山西建邦集團,先后投資4200多萬元,安裝了9套高爐脈沖布袋除塵、靜電除塵、燒結脫硫等環保設備,使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原來的1129噸降低到245噸;煙塵排放量由2.8萬噸減少到1.3萬噸。同時,該企業累計投資1.3億多元,建成了4座內部發電機組、2個新型建材廠和閉路循環水系統,每年節電3億千瓦,年產150萬噸水泥制劑和10多個新型節能建材產品,實現了廢氣、廢渣和廢水的“零排放”。
“目前,侯馬傳統企業,都由過去的單一產業升級為‘氣發電―電煉鐵―鐵鑄件―渣制磚―渣制水泥’的循環產業鏈。”侯馬市環保局局長朱愛萍說。該市“十一五”期間,萬元GDP能耗降低率為34.6%,節能量完成69萬噸標煤;2009年,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8.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10.02%。今年1至6月份,實現減排二氧化硫240噸,減排化學需氧量308噸。
除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侯馬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方向,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興產業為主線,鼓勵發展新型低碳經濟。在新項目準入上,2006年以來,侯馬先后拒批了4個投資上億元的焦化、洗煤、煉鐵、化工類項目,影響全市約5億元的財政增收,但保護了侯馬的一方藍天碧水和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該市將重點培育新型裝備制造、有色冶金、鋼鐵鑄造、電力型材、輕工制造、煤化工等八大產業,形成“平陽重工”、“侯馬銅冶煉”兩個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企業,侯北、澮南和口岸保稅經濟園3個百億元產值的工業園區和3個產值50億元以上的企業。2009年,平陽重工啟動了“百億平陽”項目,包括了電液控換向閥、高端液壓支架等4個分項目,總投資15億元。2010年該企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2012年實現100億元的目標。侯馬將發揮山西寶特、山西方略兩個現代物流企業的龍頭作用,打造口岸保稅經濟園區。目前,已初步完成寶特周邊近3000畝的口岸經濟園區項目書的編制工作,與中石油的石油液化項目、侯北廢鋼加工、配送項目簽訂了戰略性協議,與陸航基地的合作正在積極洽談中。到“十二五”末,每年工業增加值將突破100億元,實現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