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Edward Prescott在成都出席全球汽車論壇時預測:2030年中國汽車年產銷規模有望達到7500萬輛……
這個預測很大膽,乍聽起來也挺令人興奮。有可能實現么?有可能!不過,博主認為得有這樣一個前題:全世界的汽車,絕大多數將在中國生產!當然,經濟增長帶來中國汽車保有量顯著增加,這個因素也不可忽略。也許,我們面臨的問題是:一定要實現這7500萬輛么?!
這幾年,世界汽車產銷一直低迷,甚至整體下滑。去年全球共生產汽車6098.70萬輛,同比下降13.5%。發達國家產銷在往下走,中國在增長,高速度的增長,依舊填充著多年消費停滯形成的“真空”。假設2030年,或者更近一點時間,中國產銷達到7500萬輛,會怎樣?
第一、這是世界汽車巨頭最愿意看到的,核心的東西他們留下來,比如,核心技術、產品研發、汽車設計……這些東西利潤高也最低碳;大量消耗資源、低端的東西拿到中國,國外產業人員是白領,我們做藍領;第二、中國汽車企業產能一擴再擴,為了保證質量,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設備,在拉動中國GDP的同時,無形之中拉動著全球經濟的進步,體現一種強烈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三、中國市場消化不了7500萬輛,面對交通等多方阻力,一半恐怕都難以消化,如此這般產品就要出口。好了,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中國汽車產品將面臨著嚴格的,甚至很可能苛刻的各種檢測,沒有理由的削價以及各種調查……這將是一條無比艱辛的道路。在國外各項規章條例的制約下,一方面我們不得不大量采用他們的“核心技術”,從而先交出去一大筆成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一再壓低產品價格;第四、零部件產業,低技術產品將面臨國內激烈的競爭,中技術產品將面臨國際競爭。而高技術產品,相當一部分牢牢地掌握在外方手中,使這些強勢的500強企業過著更加滋潤的生活,而這幾年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進步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才,將成為外國公司的目標,力圖用高薪挖走,從而為他們創造更多的高端產品;第五、中國汽車從1500萬輛到2000萬輛,直至3000萬輛產能增長的過程中,整個產業鏈將面臨著國外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等的蠶食。
總之,產能增長,對中國汽車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甚至殘酷的挑戰。在為中國用戶提供高性價比產品的前提下,首先,我們不能拒絕國外先進的東西,應該敢于引進、真誠合作,歷史經驗證明,閉關自守只能更加落后;同時,我們又不能放棄手中握著的市場砝碼,中國汽車應該在世界產業分工中,付出與收獲成正比;在新一輪汽車浪潮中,中國汽車要想方設法形成一批“中國特長”。
千萬不要陶醉于單純的產銷增長,7500萬輛,這個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數字的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