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鑄造產業劃的線是年產量2000噸以下,企業有沒有準入資格就按這個標準執行。”泊頭市發改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依據這個標準,泊頭市今年以來先后關停了中原鑄造、紅旗鑄造等6家企業。 泊頭是中國鑄造協會命名的“中國鑄造之鄉”,年設計生產能力300萬噸,總產值63億元,但整個行業存在著企業單體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差以及部分企業生產工藝落后、耗能高、附加值低等問題,在泊頭境內,有700家鑄造企業“落子如飛”,除少數骨干公司外,還有一大批技術含量低,生產能力差的中小型公司。 企業容量過密,優勢企業的原料和市場被蠶食,強勢品牌的發展空間被擠壓,落下了“散、亂、小、差”的毛病,泊頭市果斷拍板:淘汰落后產能,扶強優勢企業,下大力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這個被稱為“間苗”法的舉措,如同強勁的引擎拉動起泊頭鑄造業的轉型升級。去年一年,該市就關停21家年產量1000噸以下鑄造企業,使105座小型沖天爐“退市”,淘汰落后產能2萬噸,今年,該市將高耗能鑄造企業淘汰標準由以前的1000噸以下提升至2000噸以下,并規定對總投資1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或年耗能3000噸標準煤、年耗電2000萬千瓦時及以上的新建項目,必須進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對能耗超標的項目不予審批、核準、備案,目前已淘汰落后產能近1.5萬噸。 “種地有一個最樸素的民諺,良莠不齊,爭水爭肥,好苗遭殃!”泊頭市發改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就好比種地,在土地面積和養分基本恒定的情況下,種得太密每棵莊稼就不會獲得太多的養分,誰都長不好。農民采取的辦法是‘間苗',把多余的不好的禾苗拔除,留下來的便會長好。泊頭市鑄造產業的結構升級調整也是如此。” “間苗”法的執行在于給落后企業做減法,給先進企業做加法。為此,在提高鑄造行業準入“門檻”的同時,還制定了扶持企業提檔升級的優惠政策,該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支持和獎勵企業引進先進工藝、先進設備以及高級技術人才,并組織骨干鑄造企業負責人赴各大數控機床企業及山東、寧夏等地的先進鑄造企業考察。 在政策引導下,泊頭市鑄造企業爭上節能中頻電爐、引進V法造型等先進工藝,鑄造終端產品比重不斷增加。今年以來,廣順鑄造、建新鑄造、東建鑄造等企業共新上電爐18臺,熔煉能力總計達到每小時64噸,年可節約標煤3600噸。 根據該市新編制的鑄造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底以前逐步取消每小時熔化量小于3噸的沖天爐,鑄造企業由目前的700余家減少到500家,并重點發展數控機床、礦山機械等成套產品,實現從鑄件到部件,由部件到整機生產的跨越。 泊頭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淘汰落后產能,克服附加值低的劣勢,才能實現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延伸轉變。不轉不行,慢轉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