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作為傳統出口市場的歐美國家仍未有明顯起色,香港的模具生產商和定制注塑商開始日益轉向中國大陸市場。 以雅達模具設計制造有限公司為例,目前,中國國內業務所占比例已從2、3年前的30%增至50%,盡管國內比例增加,但銷售總額卻仍保持在經濟危機時期的2500萬美元左右。
雅達模具公司副總裁SimonCheung說:“過去我們更偏重出口市場,但現在我們把重心轉向了國內市場。”該公司在與香港相鄰的華南地區建有數座模具與注塑工廠,有員工800人。
香港模具協會副會長AlfredAu說,把重心轉向中國市場是許多香港公司共有的趨勢。
他說,香港企業所瞄準的領域包括中國的汽車市場和日本汽車制造商在廣州的工廠,這些工廠正日益在傳統的日本制造基礎以外尋找供應商,以達到削減成本的目的。
他說,雖然香港的塑料模塑與模具生產行業從2009年以來有所好轉,但由于海外市場仍未完全步入良性軌道,其經濟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
Au說:“雖然經濟在復蘇,但速度還不夠快,而且仍波動不定。我們常聽別人說業務量時多時少,很不穩定。”
Au認為,香港塑料企業要么做大做強,要么做專做精。他和其他業內管理者在
Au說,香港企業希望通過Asiamold一展他們在微成型和復雜模具生產等更尖端領域的能力。香港模具協會在展會上展出了本地企業更一流的技術成果。
但香港企業要注意的是,到中國市場開拓業務并不是一件想當然的事。
盡管內地的港資工廠有數千座,但香港企業管理者們說,內地和香港在商業文化上有著天差地別。而且內地市場十分講求價格競爭力,在這點上,香港企業往往敵不過大陸的競爭對手。
因此,許多香港公司另辟蹊徑,沒有選擇供應中國本土品牌,他們主要的客戶都是設法在中國建立起業務的跨國公司。
雅達模具的Cheong說,他的公司認為,中國品牌不太愿意為質量買單,這對歷來供應以質量著稱的西方市場的香港企業來說是個挑戰。
他說,一流的品質是雅達的優勢所在,比如該公司近來成為了首批獲得嚴格的德國汽車制造標準認證的中國模具生產商之一。
已有一些香港塑料模塑商,比如精英企業控股有限公司已宣布計劃在中國內陸地區建廠,專門供應本地市場。
但Au說,他不認為其他大部分香港企業也會效仿之,因為這些企業所處的市場動蕩不定,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負擔這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