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青海省采訪時了解到,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發展優勢產業,青海省工業能耗連續三年下降,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十一五”前四年,青海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4.6%,完成“十一五”總體目標進度的71%。今年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左右,即可完成“十一五”單位增加值能耗達到2.75噸標煤的節能目標任務。
淘汰落后產能:鋼鐵、電解鋁任務提前完成
青海省在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一直以來,青海省工業發展方式粗放,資源和能源消耗較高;而且環境壓力大,生態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
為解決高耗能產業集中度低,“小、散、亂”現象突出等問題,加快高耗能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青海省早在2008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推進產業升級的若干政策措施》,確定了電解鋁、鐵合金、水泥、碳化硅、電石等五個行業的淘汰標準和淘汰時限。當時文件規定的淘汰落后產能標準和時間限制均高于今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的淘汰標準。
今年,青海省計劃淘汰落后產能鋼鐵20萬噸,電解鋁5萬噸,水泥294萬噸,鐵合金17.25萬噸,電石及碳化硅5萬噸,可全面完成工信部對該省提出的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截至6月底,青海省已完成鋼鐵、電解鋁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淘汰落后產能水泥55萬噸,鐵合金6.73萬噸、電石及碳化硅1.8萬噸。
落后產能退出機制的不斷完善是淘汰工作順利進行的保障。2009年,青海省財政安排資金1500萬元,用于淘汰落后產能補償資金項目18個,2010年擬安排2200萬元用于淘汰落后產能補償資金。比2009年增長近50%。同時,近三年共爭取中央財政獎勵資金3400萬元,支持地方淘汰落后產能項目11個。
為落實年度退出計劃,青海省經委要求各州(地、市)有關部門在核查和掌握企業基本情況基礎上,確定重點退出的企業名單,制定《年度退出計劃》并負責組織實施,并會同相關部門成立聯合驗收小組,對《年度退出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按計劃組織對企業的關停情況進行驗收。
為確保淘汰任務的完成,青海省經委派出四個專項檢查組,對重點地區的工業經濟目標落實工作進行了集中檢查。重點要求各地區對列入淘汰落后范圍的落后產能進行全面排查,對未按要求關停的企業,責成各地區按規定期限予以關閉,未關閉者一律停止電力供應。
發展優勢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是亮點
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青海省不忘通過調結構來促升級。
依托豐富的鹽湖、有色金屬、特色生物資源以及蘊藏量巨大的水力、太陽能、風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青海省確立了發展鹽湖化工、能源化工、裝備制造及太陽能產業等六大產業集群,同時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產業調整規劃,加快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
為此,青海省加大了資金投入,重點支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單位產品能耗低于2.75噸標煤基數的能夠拉動行業整體能耗下降的建設項目。
今年,青海省提出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要目標,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方略。據青海省經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青海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是:
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產業,大力發展風力發電產業,延伸太陽能、風能產業鏈條,鞏固壯大水電工業。從2010~2015年,保持新能源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到2015年,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以上,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新材料產業。電子材料方面,優先發展晶體硅材料、電子薄膜材料、綠色電池材料和鍶鐵氧化體磁性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方面,以鋁鎂合金、鋁鋰合金、銅合金材料及鋁基、銅基復合材料為主要內容,發展大斷面、超長擠壓新型合金材料,適當發展新型建筑用、包裝用鋁材;新型化工材料方面,重點發展聚苯硫醚、聚甲醛、有機硅、氮化硼和碳化硼等產品;新型建筑材料方面,要以新型墻體材料特別是墻體自保溫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新型建筑結構體系為發展重點,大力開發新型墻體推廣應用的配套產品和技術,重點引進CL建筑結構體系,完善各類新型墻體材料應用的配套產品等。
裝備制造業。重點是提高機床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汽車和環衛設備,大力發展風力發電設備,調整鑄鍛件及基礎零部件產品結構。
生物醫藥產業。建成全國重要的綠色中藏醫藥種植基地、特色產品生產和研發基地。
節能環保產業。開發一批節能節水、環保、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培育一批節能環保服務企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十一五”期間,青海共安排重點工業項目161項,總投資超過750億元。在此基礎上,又規劃了一批帶動性強、技術含量高、產業鏈長、符合國家政策的大項目。隨著這些項目的規劃、實施和建成,青海省的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