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鳳凰在大限到來之時集梧桐枝于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豐,其音清,其神更髓。承載厚重的歷史沉積,歷經滄桑的風雨變幻,在中信重工所有生產單位中,重鑄鐵業公司或許是最特別、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它的興衰榮耀,它的翻天覆地,它的頑強執著,它的發展變革,演繹了一部鳳凰涅。
因為濃縮了中信重工幾乎所有歷史進程中的片段,重鑄鐵業公司成為研究、認識、解讀中信重工發展史的一個典型和標本。不畏痛苦、義無返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造就了重鑄鐵業公司的脫胎換骨,浴火重生。
當車緩緩停在中信重工位于洛陽市宜陽縣的重鑄鐵業公司,記者有一瞬的恍惚:這里,是大型鑄鐵生產廠?
廠區沒有圍墻,一圈白色的鐵柵欄隔開了大片的農田,張眼望去,空闊而開朗。設計簡潔的磚紅色大樓硬朗而大方,白色的線條又勾勒出幾分雅致。透過滑動門,可以看到雪白的墻壁和一塵不染的地板,似乎從門內走出的不會是帶著安全帽拎著工具箱的工人,而該是手捧文件自信從容的都市白領。然而,居中那塊鐵灰的牌匾上―――“重鑄鐵業”四個蒼勁大字昭示著真相:
這里,就是中信重工的重鑄鐵業公司!
A、世界級的變遷
重鑄鐵業公司完全建成投產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工藝最先進的重型鑄鐵基地。
重鑄鐵業公司是中信重工“新重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信重工包括重型冶鑄、重型鍛造、重型熱處理、重型機加工、重鑄鐵業、重型磨機加工在內的完整工藝體系和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中信重工的跨越式發展,鑄鐵件的地位和需求水漲船高。一方面是國內外市場對大型鑄鐵件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鑄鐵車間的產能、品種和技術含量日益成為制約公司開拓市場的瓶頸。
為了打造足以匹配“新重機”工程的全新重鑄鐵業基地,2008年,中信重工在宜陽征地近300畝,投資興建全新的現代化重鑄鐵業基地。
“鑄鐵產業不是夕陽產業,應該成為中信重工的增長點!”放眼全球的任沁新總經理在中信重工歷史上,第一次對鑄鐵產業進行了全新定位和規劃。
“起點高、功能全、生產工藝適應范圍廣,完全是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化工廠。”這是全程參與了大型重鑄鐵業基地建設、并參觀過歐美最先進鑄造企業的中信重工重鑄鐵業公司總經理尤明的評價。
占地20.
“重鑄鐵業公司完全建成投產后,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工藝最先進的重型鑄鐵基地”尤明語氣中透露出強大的自信和驕傲。
重鑄鐵業公司的建成,將從兩個方面大幅度提升中信重工實力。一是在熱加工能力方面整體上一個臺階,二是在大型磨機上,可以實現球鐵件代替鑄鋼件,降低生產成本,縮短制造周期。
按照設計,該公司能夠生產出單件重達200噸的國內最大灰鑄鐵件和單件重達150噸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大型球鐵件。有色鑄件可生產國內最大離心澆鑄銅合金鑄件直徑可達到
作為一項高起點、高標準的工程,重鑄鐵業公司從設計理念、工藝裝備到配套設施以及在安全、環保、節能減排等諸多方面,都走在了國際前沿。
在鑄鐵車間大造型跨,由60噸、30噸和12噸等六臺中頻感應電爐形成的爐群一字排開,數量和規格在國內外同行業中數一數二,整體冶煉能力國內首屈一指。作為亮點的智能化、人性化全自動加配料系統,不僅效率高、操作人員少,而且成為質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移動及固定混砂機配套的空中加砂站設計,大大提高了造型生產效率,使整個基地具備了連續生產大件的能力。每個造型跨都有的單獨落砂再生砂處理系統,舊砂全部回收,使整個基地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重鑄鐵業公司的綜合辦公樓與木模車間僅有一墻之隔,透過據說是任沁新總經理親自設計的幾組落地窗,就可以看到整個木模車間。帶上安全帽,記者跟著尤明從歐式裝潢、簡潔典雅的辦公區踏進生產車間,竟然意外的沒感覺到環境的落差。沒有漫天的灰塵,沒有滿地的木屑,整個車間光線充足,空氣新鮮,綠色的過道上還留著剛剛擦洗過的水跡。
“過去的鑄鐵廠,環境非常不好,到處都是粉塵,一腳踏下去,飛起千層灰,有的工人得了矽肺病。”回憶起以前,尤明不勝唏噓。“但是現在,我們的裝備不亞于歐洲企業。公司花了3億~4億元購進環保除塵設備,大大改善了工作環境,也調動了工人生產生活的積極性。”
2009年十一前夕,重鑄鐵業公司成功澆鑄公司自主制造的
與此同時,該公司冶煉13噸銅水,用最新安裝試生產的臥式離心澆鑄機成功澆鑄了公司目前最大的有色件―――重12.6噸的興澄特鋼4300軋機壓下螺母,在中信重工有色件生產歷史上實現了重大跨越。此前,中信重工能夠生產的最大離心有色件在3噸以下。“這是重鑄鐵業公司給國慶60周年的獻禮。”
B、微光中前行
從1958年冶煉出第一爐鐵水,2009年新的重鑄鐵業公司建成,鑄鐵車間經歷了50余年興衰迭替的歷史。
像中信重工的一個縮影,重鑄鐵業公司的發展也寫滿了故事。從1958年5月鑄鐵車間冶煉出第一爐鐵水,到2009年老的鑄鐵車間完成歷史使命,新的重鑄鐵業公司建成,方可望和沈涌榮兩位“老鑄鐵”,全程經歷了鑄鐵車間51年興衰迭替的歷史。
鑄鐵車間2臺3噸沖天爐和2臺10噸沖天爐是1958年10月正式投產的。“現在看這幾臺爐子,感覺很不起眼,但在當時,鑄鐵車間在同行業中是機械化程度最高,很先進的,10噸沖天爐可是當時國內最大的煉鐵爐!”憶起當年,方可望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
隨后,鑄鐵車間接連成功澆鑄了我國第一臺
1979年,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鑄鐵車間更名為“鑄鐵分廠”。在整個80年代,鑄鐵分廠伴隨著洛礦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一度成為企業效益好、福利高、欣欣向榮的另一種注腳。
1995年和1996年,受整個經濟大環境影響,鑄鐵廠連年虧損,1998年,整個鑄鐵廠虧損近1000萬元而一年的總產值尚不足2000萬元。
短暫的迷茫、焦慮后,鑄鐵人開始進行生產自救,并響亮提出了“堅定信心、背水一戰、重塑自我”的口號。在減員增效的企業改革浪潮中,鑄鐵人認識到:與其都擠在一條船上沉沒,不如主動給鑄鐵這條船減輕重負。忍受著陣痛,合并后的鑄鐵廠1260人,減少到了499人,原來21個科級機構精簡到14個,63個科級干部壓縮為36個……
1999年8月,鑄鐵廠一舉扭虧453萬元,比1998年公司下達的3年扭虧目標提前了一年!2000年,鑄鐵廠開始實現盈利。
C、華麗的轉身
2004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任沁新在重重壓力中果斷做出決策:以環境整治和技術改造為著力點,讓鑄鐵廠獲得新生。
由于鑄鐵廠40多年來一直采用黏土砂造型和沖天爐冶煉工藝,無論是生產環境、產品質量還是勞動密集度,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世紀之初,在企業改革發展中,各種思潮涌動。中國制造業許多困境中的企業視熱加工為包袱乃至夕陽產業,對鑄鐵產業流行的做法是關、停、并、轉。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鑄鐵廠該何去何從?
2004年,任沁新在重重壓力中果斷做出決策:以環境整治和技術改造為著力點,讓鑄鐵廠獲得新生。為改善鑄鐵的生產條件,提高產品質量,公司投資700多萬元下決心對鑄鐵進行樹脂砂改造。
700萬元對當時百廢待興的中信重機不是小數。當年8月18日晚,以尤明為代表的鑄鐵人從考察、遴選先進設備入手,開始了新的征程。在一個月時間里,尤明帶領考察團隊從南到北走遍大半個中國。他們緊鑼密鼓、高度負責,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火車基本上變成了旅館,為了按時完成考察報告,火車的茶幾成了寫字臺……從樹脂砂工藝流程、工藝布局到設備選型、技術參數的要求,直到加工件、熱處理、除塵設備,一個月的連續苦戰,換來了中信重工鑄鐵廠樹脂砂工藝設備布局的清晰思路和一整套更優化、更合理的方案。
2005年樹脂砂改造完成后,過去鑄鐵廠常見的粉塵彌漫、噪音超標、作業環境臟累差的狀況得到了有效改觀,一些使用了40多年的陳舊設備退出歷史舞臺,老鑄鐵舊貌換新顏,這個年邁的功臣恢復了勃勃生機。
工藝技術的改變淘汰了落后的水力清砂和砂型烘干爐,不但水、電、氣等消耗大為降低,也讓“萬斤釘”小組“砂里淘釘”的場面成為歷史。同時,樹脂砂工藝極大地改善了鑄鐵工人的勞動強度和作業環境,有效保護了職工們的身心健康,成為當年最大的民心工程。也是在那一年,公司正式開始了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認證工作。綠色、健康開始成為中信重工人的新追求,也成為鑄鐵人的福音。
在工藝裝備更新換代的同時,中信重工重鑄鐵業公司的技術實力和人才隊伍也一步步發展壯大。
2001年11月,由省國防科工委牽頭,中信重工承擔了國家重點高新項目――精密鋁合金鑄件研發任務。原鑄鐵廠技術副廠長、現重鑄鐵業公司總經理尤明清楚記得,在那個冬季,她和所有鑄鐵的參戰者沒有節假日,連春節都是在廠內度過,付出了幾乎所有的心血和汗水。由于沒日沒夜泡在試制現場,她的幾件毛衣和棉衣一二年過去了還有那種特殊材料的味道。
參與該項目讓中信重工在收獲了榮譽的同時,也收獲了一支堅強的、戰無不勝的工藝、設備團隊。帶著這個善打硬仗的團隊,尤明以中信重工“新重機”工程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的身份投入了重鑄鐵業公司的建設。
默契就是戰斗力。建筑和信心、決心一起節節長高。
新重鑄鐵業公司的建成投產,大大提高了中信重工的鑄造能力。過去鑄鐵能夠生產的最大噸位的球鐵件是20噸,比較簡單的灰鐵件鋼錠模是40噸,現在球鐵件最大150噸,灰鐵件最大200多噸,且外觀質量和尺寸精細度處在世界前列。
D、新鑄鐵的希望
一個又一個新工藝、新技術的突破,國際稀缺資源和高端產品的問世,奏響了鑄鐵公司邁入高端領域的樂章。
寬敞明亮的廠房,透過窗戶就能看到青山綠樹、藍天白云;車間對面,高檔的員工公寓悄然矗立;除了環境優美,公司還為員工提供免費工作餐,車間旁邊建有設施齊全的浴室……整個廠區洋溢著濃濃的人文關懷。
現年45歲的重鑄鐵業造型班班長何占芳在造型崗位上干了差不多30年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事業的下半段將會在一個在他看來“比較享受”的環境中度過。
因為高度的自動化,造型過程中人力節省了2/3,偌大的造型車間,造型加輔助工30多人即使全部鋪開都不顯擁擠。
“同樣是造型,比起以前,我們至少少了兩三道工序。現在,風槍和砂型烘干用的窯都淘汰了,勞動強度大的基本都由造型機完成,污染和噪音更是少之又少,干同樣一個機體,過去一個班從造型到砂型烘干至少3天,現在2個人一天干三套。以前粉塵大,我們這里是矽肺病的重點防護區,現在這樣好的環境,誰要是犯懶不洗澡或者工裝不干凈,都會被人笑話……”
重鑄鐵業公司被員工們稱為真正的綠色工程、民心工程,“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沒理由干不好。鑄鐵件年產量從過去七八千噸向年5萬噸的跨越,我們有信心,更有責任。”
從鑄鐵車間到如今具有世界級水平的重鑄鐵業工程,年輕的首席設計師溫廣敏感到自己多年前的堅守和判斷是正確的,而在他看來,他們這些鑄鐵專業科班出身者的事業正在“從河溝走向大海。”
資料顯示,從1950年到2000年短短50年內,由于灰色鑄鐵和球墨鑄鐵技術工藝的迅猛發展,使得全世界機床的精度提高了100多倍,轉速則由每小時幾千轉提高到了幾萬轉。同時,由于蠕墨鑄鐵、球墨鑄鐵在鑄造性能、熱傳導、熱疲勞方面的獨特性能,中信重工現有產品領域所使用的齒圈、磨盤等部件,由鑄鋼件置換成鑄鐵件已成為趨勢和需要,也是國際上的發展方向。置換成功后,將大大降低主機生產成本,同時縮短制造周期,對公司發展將具有重要意義。
所從事鑄鐵工藝的于志斌是2006年公司分配到老鑄鐵的新生力量。親手完成69噸、76噸、90噸等系列大型鋼錠模工藝設計的小于說,因為重鑄鐵業的建成,我們現在接觸到的都是行業一流的技術和工藝,這是別人無法比擬的。在一個高起點上與行業頂尖專家進行技術交流,我的學術水平和造詣得到了空前提高,這正是價值所在……
2010年又相繼成功鑄造了90多噸的大型球磨鑄鐵磨盤、120噸的大型機床鑄件、90噸和160噸的蠕墨鑄鐵鋼錠模,18500噸油壓機―大型銅合金襯套鑄件,大型破碎機上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鉛錫青銅鑄件,同時大型礦用磨機專用的高附加值耐磨合金鋼襯板也已在重鑄鐵業批量投產。水輪機不銹鋼鑄件也相繼試制成功。一個又一個新工藝、新技術的突破,國際稀缺資源和高端產品的問世,傾注了中信重工領導和重鑄鐵業團隊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作為年輕鑄鐵人的代表之一,溫廣敏豪情滿懷,他說,這些都是公司進入鑄鐵高端領域的前奏。
依托世界一流的重鑄鐵業基地這個全新平臺,中信重工“717工程”的相關課題已初見成效。繼承著老鑄鐵的精神、風骨和優良傳統,重鑄鐵業基地正以全新的姿態成為中信重工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現代化企業的強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