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北京舉辦的“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勢論壇”上強調說,要正確認識和評估我國新能源汽車研發的現狀及前景;我國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需要“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兩條腿走路”;如果國家有協調的發展戰略及大的投入,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水平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動因是節油
董揚說,開發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工業發展的大趨勢。當前,業內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現狀有多種認識:有人認為傳統能源汽車是外國占據絕對優勢,而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方面有優勢,可以實現彎道超車;此外,眼下行業內部還有這樣的認識,認為各國研發新能源汽車有著不同的動因,美國搞新能源汽車是為了節油,歐盟搞新能源汽車是為了減碳,日本搞新能源汽車是為了提高行業未來的競爭力。其實,美國、歐盟、日本研發新能源汽車的動因都是我們必須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動因,但第一位的動因是節油。現在中國汽車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一,石油的供給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國去年石油進口比例達到了52%,而且今后每年還可能出現兩個百分點的增長。因此,能否保障石油供給就成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據此,我們必須抓好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工作。
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全面”差距
董揚提醒業內,需要正確認識我國新能源汽車研發水平的現狀。他介紹說,根據中汽協組織主流車企進行的大量調研工作所得出的結論,我國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方面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優勢,而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全面”的差距。盡管最近十幾年我國政府在電動車的研發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投入了數十億元,但這種投入的力度和美國、日本及歐盟在電動汽車上的投入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水平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是非常不現實的。
董揚認為,當前所以會出現這種盲目樂觀的情緒和認識,緣于我們有些研究單位為了爭取政府的資金支持,為了吸引全社會的注意,把在實驗室里取得的、還不知道能不能重復實現、特別是與工業化生產還有很遠距離的“數據成果”與國外已經商品化的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技術參數作比較,這是非常不科學的。此外,我國在包括電池、電機在內的新能源汽車的基礎材料、基礎元件的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同樣存在較大差距。比如:我國有豐富的稀土材料資源,但永磁材料卻要進口;新能源汽車對電機效率的要求非常高,但高效電機用的超薄硅鋼片我們還不能生產;我國有豐富的鋰資源,但生產電池必須的高水平磷酸鐵鋁粉末卻要進口,致使這幾年該產品的進口價格大漲。這還僅是我們在新能源汽車基礎研發水平方面諸多差距的一部分。另外,北京車展見到的豐田普銳斯混合動力汽車,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了,與前兩代產品比較,其技術指標有明顯進步;而我們電動汽車的水平大約還處于第一代。
需要“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研發兩條腿走路”
董揚強調說,當前汽車行業的技術進步需要“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研發兩條腿走路。”現在應該把所有可行的節能技術趕快用起來,包括混合動力技術。有人認為,混合動力還要燒油,不是純電動;而純電動汽車可以改變動力來源及途徑,因此應該重點發展。但是我們還是應該看到,混合動力技術難度相對較小,研發、制造成本提高也不多,因此不應忽視;而純電動汽車是在汽車動力轉型方面的制高點,需要從國家角度推廣,需要由國家出臺政策給予支持。否則,形不成規模市場的純電動汽車將永遠是實驗室里的樣品,永遠實現不了產業化。
發展新能源汽車不能“光給糧票不給錢”
董揚呼吁,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需要有一個好的發展戰略,但是“光給糧票不給錢不行,得有大的投入”。如果國家把它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果考慮到要和世界汽車工業發達國家進行競爭,就一定要有和這些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研發投入資金相當的投入。有了資金的保證,加上中國人的勤勞、勇敢和節儉,我們一定能把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做得更好;但是如果投入跟不上,實現這個目標就會遇到較多的困難。
董揚在談到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問題時說,眼下業內都希望找到一個成熟的辦法,一劑靈丹妙藥,從而使問題得到“一攬子”解決,實際上這個要求在目前還很難滿足。世界汽車制造商組織曾經出過一個文件,認為政府在現階段技術線路的選擇上應該“保持中立”,讓企業去探索。現在有專家質疑,在以煤電為基礎能源的情況下,電動汽車并不減碳;不過應該看到,電動汽車雖然不減碳,但它能夠節油,因此不失為一條可供選擇的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