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是赤峰人自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夢想。今天,這個夢想已經變成現實。豐衣足食之后,人們回首往昔,傾聽回響在歷史中的強勁足音,不由為曾經的頑強拼搏而欣喜。大視角的開放理念和極具縱深意識的發展思路,鋪就了赤峰市人民的富裕之路。
近年來,赤峰市委、市政府持續推動工業經濟、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三項重點工作,努力提高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三項收入水平。一串串的數字就可以表明赤峰市經濟的飛速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9.1%,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1%。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912.9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82.3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7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
有色金屬之鄉
“赤峰的差距在工業,潛力在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出路也在工業。”赤峰市黨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幾年來,赤峰市堅持‘三化互動、工業優先’的原則,在工作部署、生產要素配置等方面始終把工業放在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強力推進工業經濟發展。2009年,工業增加值394.1億元,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21戶,增加值335.3億元,增長24.3%。經過多年的發展,赤峰市形成了有色、能源、食品加工等優勢特色產業,2009年這三個產業完成增加值27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2.9%。”
另外,他還向記者介紹說:“在發展有色金屬產業方面,赤峰市不斷加大資源勘查力度,整合資源,打造大礦山和采選冶加一體化企業集團,全市規模以上有色金屬礦山企業達到180戶,冶煉及加工企業41戶,已經形成了日處理有色金屬礦石8.3萬噸、年冶煉62萬噸、深加工13.2萬噸的生產能力,有色金屬產業鏈基本形成。有色金屬產業增加值已經占到全市工業的55%,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60%,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赤峰市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地級城市。
風能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這是傳唱在內蒙古高原上的歌。如今,風資源的合理利用也使農牧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天是湛藍湛藍的,云彩如棉絮一般點綴在藍色的蒼穹之間,碧綠碧綠的草原似乎望不到盡頭。在這其中,巨大的白色風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長長的葉片急速地旋轉。風車下,成群的牛羊悠閑漫步,好一幅自然和諧的美景……
據介紹,赤峰市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全市風能豐富區面積1萬平方公里,風能可開發量5千萬千瓦以上,年發電小時數最高可達2400小時以上。依托良好的風能優勢,市委、市政府大力發展風電產業。從1998年創建集團建設2×600千瓦風電開始,經過十余年的建設,特別是“十一五”期間,赤峰市風電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已形成塞罕壩、烏套海、罕山北、巴拉奇如德和紅山五大風場。到2009年末,大唐國際、國電電力、國家電網等國內幾大電力公司為主的十幾家企業落戶赤峰,共投資150億元,建設風電項目35項,總裝機140.6萬千瓦,并網106.4萬千瓦。2010年預計完成裝機84.1萬千瓦,“十一五”末全市裝機總規模將達到224.7萬千瓦。
風電的發展帶動了風機制造業。目前已有國電聯合動力、新疆金峰等風機制造企業在赤峰建廠,總投資達9.3億元,建成后可生產整機600套、塔筒750套、葉片600套,年產值將達到100億元。隨著風機制造業的發展,圍繞風機制造的配套項目還會逐步增多,風電產業將使赤峰市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集群。
據國電聯合動力技術(赤峰)有限公司謝啟振介紹,該公司于2009年7月份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已投入資金3.08億元。一期工程風機葉片生產車間當年竣工,截止到今年7月末已經生產風機葉片385支。公司倡導利用綠色能源,堅持“以人為本”,已經安置當地1000多名人員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