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媒體紛紛報道珠三角缺工現象。其實,珠三角“缺工”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本質上講,珠三角并不“缺工”,缺的是企業“遠見”。
今年以來,由于經濟迅速回暖,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其中,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部分生產線已處于停工狀態。企業紛紛上調工資,調低學歷、年齡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緩解。
有資料顯示,全國農民工有2.3億人。我國農村有大量富余勞動力,許多農民亟待離開土地,向城市轉移,尋找就業崗位。為何今年以來,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出現嚴重“缺工”的局面?筆者認為,珠三角“缺工”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本質上講,珠三角并不“缺工”,缺的是企業“遠見”。
農民工離鄉背井,外出打工,圖的是賺錢。因此,哪里賺錢多,他們就會涌向哪里。如果外出打工收入低于種地收入,他們自然會選擇回家種地。到珠三角打工的農民工,倘若收入過低,自然會選擇離開。
早在今年春節前,東莞“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進言,東莞最低工資標準應由770元調至900~1000元。理由是:一味維持最低工資不變,外來人員會逐步流向其他城市。
其實,既使東莞將現在的最低工資標準770元調至900~1000元,也難以留住打工者。扣去房租、吃飯和日常用品,打工者早已所剩無幾。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哪個打工者還愿來東莞打工?眼前的“缺工”,是對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的懲罰!有遠見的企業,應堅持待遇留人的原則。
珠三角“缺工”還呈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這就是由于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東莞不少企業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轉型,使得技術工人的需求猛增。現實情況是,不少企業只顧上班時間讓員工拼命付出,而對員工下班后的技術培訓卻很少問津。有遠見的企業,應該看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在技術人才儲備上加大投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那些“臨時抱佛腳”的企業,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珠三角“缺工”,還讓我們看到一些企業缺少對員工的關愛之心,缺少對員工的以誠相待。由于缺工嚴重,東莞許多企業為留住老員工,將工資拖后一個月發放已成慣例。甚至在春節前,一些企業將兩個月工資拖到春節后發放。這樣做也許暫時留住了員工,但卻難以留住員工的心。一旦有機會,員工就會炒老板的“魷魚”。
珠三角“缺工”,給一些企業上了一堂警示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