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1月底開始,國內各大車企陸續接到此通知,按照要求,要將2009年4月1日至今的投資項目建設內容、開工時間等一一登記,在1月30日前報送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汽車處;此外,將2009年年底產能情況和2010-2015年產能規劃和投資情況,在2月1日前回傳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隨著2010年規劃的出爐,國內急速擴展的汽車產能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憂慮。”分析人士稱。
“通知”是繼去年9月發改委協調司司長陳斌發出“今后幾年我國汽車市場可能面臨增長趨緩,新增產能或將放空,如不及時調控將出現產能過剩局面”警告后,主管部門首度出擊,主動摸底了解車企投資項目情況。也是自2005年起,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第5次對汽車業進行產能調研。同時,年初工信部、發改委國家兩部委密集調研汽車業產能,意在防止出現產能過剩和投資泡沫,為下一步調整汽車政策打基礎的信號,因而引發行業的極大關注。
相關車企負責人表示,在調查企業(集團)名單上,包括20家國內主流整車企業集團和下屬企業,也包括15家其他汽車及發動機生產企業,囊括了國內9成以上的汽車產能,車企除了要填寫各年的新增投資額外,還設立“節能和新能源乘用車”一欄,甚至要上報純電動、充電式混合動力和普通型混合動力車輛的產能規劃。
新能源車被認為是我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領域之一,因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大多尚處于研制試驗階段,產業化項目的進度尚處于萌芽階段,但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在爭先恐后地上馬新能源車項目,一些不具備基本條件的地區和企業盲目創造條件也在爭先恐后地上,工信部和發改委擔心,各地上馬的新能源汽車遠超過原先規劃的50萬輛。
事實上,早在“200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辛國斌在會上就警告稱,目前新能源汽車生產呈現一哄而上、遍地開花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