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中的國內汽車零部件出口企業,終于迎來了渴望已久的一抹暖陽。近日,商務部、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等國家六部委聯合公布《關于促進我國汽車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推動國內汽車產品出口走出目前的困難局面。
《意見》明確了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品出口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要求汽車和零部件出口在2015年時要達到850億美元,同時提出加快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鼓勵企業利用金融工具提高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等意見。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意見》是《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縱深延續,是側重于海外汽車市場開拓的指導綱領,會在目前和未來階段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但希望《意見》及相關鼓勵政策能夠進一步細化。
■ 企業期盼《意見》出臺已久
早在《意見》出臺前兩個月,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在200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就曾表示,面對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的嚴峻形勢,根據《規劃》要求,商務部已會同發改委、工信部等有關部門起草了《意見》,從產品研發、公共信息服務、信用保險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政策措施。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對此充滿期待,將即要發布的《意見》稱為汽車產品出口“振興規劃”。
自2008年四季度開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國際汽車市場需求持續萎縮,我國整車及零部件出口增速明顯放緩。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僅為84.4億美元,同比下降30%,連續出現同比負增長。據來自天津口岸海關的統計,前7月經該口岸出口美國的汽車零部件總額為1.8億美元,同比下降41.7%,出口歐盟總額為1.5億美元,同比下降34.6%。
在這樣的出口形勢下,國內涉及出口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受影響嚴重,許多企業生產量不足過去的一半,甚至干脆歇業。在江蘇省丹陽市的一個車燈生產基地,多個廠家都曾因為開工不足而關門,整個工業區也不如過去那樣繁忙。一家主營卡車燈具的企業負責人說:“《意見》出臺后,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國家出口形勢好起來,訂單能夠多一些。”
《規劃》頒布以來,國家對于汽車產業的一系列促進措施有效地推動了國內汽車消費增長,國內汽車產銷兩旺,形勢喜人。但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前期國家政策的指導思想是促進消費,主要著力點在國內,那么消費刺激政策會不會達到極限?如果說擴大內需是解決經濟發展燃眉之急的話,那為圖長遠而必須著眼的國外汽車市場該怎么爭取?
■ 海外需求開始增長
《意見》指出,我國近年來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年均增長近50%,但從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意見》明確提出我國汽車及零部件產品出口的發展目標: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從2009年到2011年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0%;到2015年,汽車和零部件出口達到85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20%;到 2020年實現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額占世界汽車產品貿易總額10%。
對于這一目標,業內人士普遍表示認同。他們認為,隨著國際經濟日漸復蘇,汽車零部件產品出口的需求量逐漸回升,國內汽車零部件出口形勢好轉。《意見》提出的“2009年到2011年力爭實現年均增長10%”的目標比較樂觀。來自出口企業的信息也表明,近幾個月來產品出口逐步呈現快速復蘇的態勢,特別是受歐美“以舊換新”政策的影響,海外需求開始增長。
但也有汽車零部件行業受訪者對《意見》提出的中遠期目標表示擔憂。一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零部件出口的增長方式是屬于恢復性的,主要是向著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靠近,但如何增長,還不甚明朗。汽車零部件出口今后能否進一步增長,以達到《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關鍵在于開拓新的市場。另外,調整國內零部件出口結構,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善出口競爭秩序,這對于國內零部件行業來說,目前還有不少困難要克服。”
■ 鼓勵政策得到行業肯定
如一些專家所言,國內汽車零部件出口,在“振興”的同時還需要“調整”。這樣的情形的確反映了現狀,也恰恰與年初出臺的《規劃》不謀而合,說明兩者之間確實是一脈相承。
《意見》中提出:加快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增強汽車產品出口的技術基礎;鼓勵企業利用金融工具,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組織企業積極應對和化解國際貿易摩擦。這些鼓勵政策得到了零部件行業的肯定。但企業一些人士同時提出,希望《意見》的內容進一步細化,形成具體可見的措施。
“但是不論怎樣,這都是在傳遞一種政策信號,國家已經開始對汽車及零部件產品出口從多個方面進行調整促進,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期待會有進一步細化措施的出臺。”一位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