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歐盟已就中國對戰略原材料出口征收高額關稅一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提出申訴,此舉進一步加大了中國貿易政策面臨的壓力。
申訴涉及的問題是,中國兩年前在大宗商品熱潮時期對關鍵工業原材料實施出口配額和關稅限制;這是中國當時系列舉措之一,意在阻止此類礦產不斷增長的出口勢頭,但只取得了很小的成效。
這是全球三大貿易圈之間貿易緊張局勢日益升溫的最新例證。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準備本月訪問中國。今年WTO已經裁定中國限制西方音樂和電影分銷的行為敗訴,裁定歐盟對商業飛機提供補貼的舉措敗訴,并接到了中國對歐盟反傾銷措施提出的申訴。
總的來說,截至2009年6月的一年間,全球實施的新反傾銷措施──征收關稅,遏制進口產品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數量增至281起,同比增加了27%。而中國成為了最大的反傾銷目標。
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智庫機構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分析師埃里克松(Fredrik Erixon)說,經濟衰退使得所有事情都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一問題的根源是中國在僅僅十年內發展壯大成為了貿易巨人,而另外兩個貿易巨人則難以適應這一現實。
隨著中國制造商已經能夠制造iPod、手機和電腦等越來越精密的消費者產品,他們日益依賴鋅、硅和鉭等廉價易得的礦物。
中國在2007年對關鍵工業原材料實施出口配額和關稅限制,部分關稅高達95%,當時全球各個經濟體都在爭相獲取礦業資源。沒有什么證據顯示這些關稅發揮了作用,因為關稅實施后上述原材料出口量仍在增長,只不過增幅放緩。
但歐盟和美國官員表示,這些政策給中國企業帶來了不公平的成本優勢。
分析師們說,中國當前的出口政策可能會被判定不合法。若中國敗訴,中國政府可能會被迫下調關稅,否則將面臨報復性貿易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