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但汽車工業的基礎―――零部件技術,特別是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缺失一直是困擾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大量事實表明,依靠收購獲取相應的技術已經被多數中國企業所認同。
中國力量與全球采購并不矛盾
不久前,遼寧新風企業集團40萬套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投產在行業內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該企業經過多年的堅持,終于成為國內目前惟一擁有量產能力的自主知識產權高壓共軌生產企業。這一成績與當年成都威特開始量產自主知識產權的單體泵產品一樣,新風與威特共同組成了牽制美、日、德等國家在燃油噴射系統領域長期形成技術壟斷的中國力量。
其實如果換位思考,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目前國內幾乎所有自主品牌車企的產品研發都有國外公司的參與,如博世、德爾福、麥格納、TRW、博格華納等已是部分國內企業系統開發方面的常客。即使像IAC、李爾這樣的內飾與座椅供應商,也都參與了多個國內整車項目的開發。更何況像AVL、FEV、GRC這樣的發動機與變速器的專業設計、測試供應商,以及幾家世界知名的造型設計公司,更成為中國汽車工業離不開的合作伙伴。
這也就是說,中國汽車產業整體技術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合理而循序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求我們的本土零部件供應商掌握更多核心技術來提高他們自身的供應能力,也需要整車和各總成企業具有提攜本土零部件企業的耐心。否則,就拿目前乘用車上的輪胎來看,盡管國內的本土乘用車輪胎早已形成了規模生產,但又有多少轎車使用的是國內自主品牌?即使從最低檔次的轎車上尋找,恐怕也很難發現幾個中國本地的輪胎品牌。
全球收購是獲取技術的重要途徑
以上所形成的事實歸結起來就是全球采購,與全球采購所對應的一個領域則是全球并購。可以說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在深刻影響經濟的同時也成就了部分國內企業。如吉利收購沃爾沃和澳大利亞變速器企業DSI、北汽收購薩博部分知識產權、萬向收購美國DS汽車轉向軸業務、寧波韻升收購日興電機多數股權、京西重工收購德爾福底盤系統企業、北京太平洋世紀收購通用全球轉向與傳動業務等,都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對國外企業的反并購。從這些收購中我們能夠看出,它們的核心是對方的技術與管理理念,當然也包括原有的客戶資源。就拿京西重工來講,收購德爾福底盤系統使之擁有了1000多項專利技術和底盤設計以及制造方面大量的方法、工藝、標準,以及歐、美、亞三地的客戶群。與所謂“市場換技術”的時代不同,我們已經不是除了“ 市場”以外就一無所有,當前的這些收購靠的是企業和國家的實力以及相應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