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裝備制造業“十二五”末的銷售收入計劃比“十一五”翻兩番,約3000億元。要培育5個年銷售收入200億元、5個100億元、10個年銷售收入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塑造15個中國名牌產品、12個中國馳名商標。
為達到以上目標,山西裝備制造業要培育四大新興戰略產業;四大國際示范制造基地;五大產業集群。近日記者對山西省經信委主任洪發科做了專訪。
A 振興山西裝備制造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問:為何在“十一五”結束“十二五”開始之際,山西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
答: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推進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省委書記袁純清多次強調:“要推進裝備制造業大型化,圍繞煤炭等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煤機等裝備制造業,提高市場占有率。”王君省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要重點發展煤機成套設備、鐵路裝備、重型載重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等產品”,針對2010年太原召開“制博會”,王省長強調要“辦出氣勢、看到潛力、促進發展”。山西推進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新基地、新山西的迫切要求和重大戰略舉措。
振興裝備制造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多年來,山西依托資源稟賦,得益于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形成了以煤、焦、冶、電等能源原材料生產為主的經濟格局,資源依賴性強、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2009年全省萬元GDP能耗為2.2705噸標準煤,大大高于全國平均能耗水平。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化工、建材六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全部工業消費量的90%以上,占全社會消費總量的75%以上??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種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難以為繼、不可持續的。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山西省工業經濟遭受嚴重沖擊,成為全國工業經濟回落幅度最大的省份,充分暴露出山西省傳統工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脆弱性,也標志著這種發展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裝備制造業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大、帶動性強、耗能少、污染低,符合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理念,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我國單位產值能源消耗強度,冶金工業是1.76,石化工業是1.3,而裝備工業只有0.18。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需要一定數量和技術水平的裝備。
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山西省相關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山西省主要產業集中于產業鏈的上游,經濟增長直接受全國經濟發展拉動,受外部經濟形勢影響尤為明顯。目前,山西煤焦、電力、冶金等產業的發展由于環境等原因發展受到明顯制約,迫切需要培育和扶持新的產業增長點。最近,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山西省工業經濟要翻一番的戰略目標。其中,裝備制造業“十二五”時期要翻兩番。
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再造裝備制造業新優勢的重大舉措。山西裝備制造業在發展最快的1971年曾經占到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左右,成為當時山西工業的第一大行業。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的總產值占到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3.5%,僅次于煤炭業,處于全國上游水平。上世紀80年代初,按全國分工的戰略布局要求,山西被確定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此后煤炭生產被突出,其他工業發展相對受到影響,裝備制造業也在其中。到2009年,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已排到全國第22位,全行業銷售收入僅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7.85%,占全國裝備制造行業總銷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而全國裝備制造業占工業各項經濟指標的比重高達20%以上,與江蘇、廣東、山東、浙江、上海等裝備制造業發達省市相比,則差距更大。
B 山西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機遇
問:山西裝備制造業2009年銷售收入才700多億元,不到全國10多萬億元的1%,請問振興山西裝備制造業有什么問題及機遇?
答:“十二五”時期,山西省裝備制造業面臨的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的發展環境。
山西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缺乏帶動性強的整機產品和規模效應突出的產品。長期以來,山西錯失了多次發展良機。煤礦機械生產雖有一定基礎,但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規范的協作體系,生產銷售各自為陣,本省產品僅占煤機市場的六分之一左右。
二是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水平偏低。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大企業大而不強,小企業小而不專特征明顯,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密集型產業明顯落后,沒有形成專業化的行業特色。
三是裝備制造業投入相對不足。許多裝備制造企業設備陳舊老化,建國初期引進的蘇聯設備仍在使用,甚至缺少一些關鍵設備,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四是企業生產研發能力與國內外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在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上仍然薄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業主體技術依賴國外,大量先進設備,仍主要依賴進口,缺乏具有總體設計、成套能力和系統服務功能的龍頭企業,制約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五是山西省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創新的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市場準入難以突破。山西省相關企業花了大量資金引進技術,在進行消化吸收后開發了許多新產品,但往往因沒有依托工程而得不到驗證,或被用戶以沒有運行業績為由剝奪投標資格。
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有利因素。一是以汽車制造為例,上世紀50年代仿制“嘎斯”,70年代生產出“解放”,80年代與二汽聯合開發生產EQ135重型載貨汽車。到上世紀末已形成發動機、變速箱、車橋三大核心零部件總成的專業生產和研發能力。大同齒輪廠經過三次技術引進和持續不斷的技術改造,公司現已形成年產重型汽車變速箱12萬臺、汽車發動機齒輪60萬件的生產能力,其主導產品重型汽車變速箱和汽車發動機齒輪均為山西省標志性名牌產品。以生產重汽著名的東風汽車公司,有80%的變速箱來自大齒集團。2009年,全省裝備制造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727個,實現銷售收入730.5億元,全行業銷售收入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7.85%。全行業擁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9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行業技術中心;擁有3個中國名牌產品;擁有4個中國馳名商標。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太原裝備制造(能源裝備)產業基地被列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山西省繼煤炭、焦化、電力、冶金之后的第五大支柱產業。
二是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已培育出一批特色明顯的旗艦企業集團和拳頭產品。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已形成煤機制造、起重挖掘設備、鐵路交通運輸制造、電器裝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裝備制造業等門類較全的產業體系,培育出太重集團、晉機集團、榆液集團、經緯紡機、大同機車、永濟電機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明顯優勢的傳統裝備制造企業,以及智奇、富士康、天能科技、晉城鴻諾、光宇電源、中池聯華等新興裝備制造企業。太重的大型起重機、減速機、油膜軸承,太重煤機的大功率電牽引采煤機,大同機車的電力機車,智奇的動車組輪對等30多種產品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市場占有率和較高的知名度。
三是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在部分重要領域具有全國性的絕對優勢。山西省的大型起重設備、煤機成套、鐵路裝備、液壓系統、紡織機械取得重大成就。智奇公司成為目前國內惟一的高速動車組輪對生產和檢修基地,已形成年加工組裝近2萬套動車組輪對的生產能力。山西省鐵道車輛車軸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成為國內車軸用鋼重要的研發生產地和車軸加工制造地。太鋼集團的輪軸鋼坯,國內市場占有率達90%以上;晉西機器集團成為亞洲最大的鐵路車軸生產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40%、太重集團成為國內惟一可以既能生產車輪又能生產車軸的綜合性裝備制造企業。
四是煤機成套和重型汽車兩大突破實現良好開端。太原重型機械集團煤機有限公司于
山西省裝備制造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裝備制造業是山西省繼煤炭、焦化、電力、冶金之后的第五大支柱產業,也是山西省重點培育的四大新型支柱產業之一,更是山西省未來要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裝備制造業方面山西省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制定了《山西省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實施意見》,2009年出臺了《山西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在此基礎上,省經信委又根據規劃編制出臺了汽車工業、煤機裝備、鐵路裝備、新能源裝備與節能環保裝備、重型機械、液壓機械、紡織機械、鑄造、鍛造等九個行業的調整振興實施方案。這些政策措施對于做大裝備制造業規模、提升裝備制造業素質起到了積極有力地推動作用。
從市場需求看,目前全省煤機設備、配件每年的采購量高達150億~200億元,每年的重車的市場需求在2萬輛以上。另外,在未來一段時期,山西省還將建設一批公路、鐵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包括鐵路客貨運專線建設和既有線路改擴建工程,高速公路網和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公路樞紐建設項目,大同、呂梁、五臺山等支線機場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對裝備產品具有很大市場需求。同時,國家淘汰落后產能政策措施的落實,山西省鋼鐵、焦化、建材等行業的兼并重組,將產生巨大的裝備制造產品需求空間,這些都為發展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創造了有利的市場條件。
C 振興山西裝備制造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問:看來山西振興裝備制造業現在已水到渠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請問山西振興裝備制造業有什么指導思想等?
答: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企業為主體,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持續推進自主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形成自主技術和知名品牌,大力引導傳統產業向高端化、集群化、信息化發展,積極培育新興裝備制造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構建現代裝備制造體系,實現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基本原則。堅持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加強產學研聯合,研發一批共性、關鍵性技術設備,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抓好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堅持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廣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促進行業產業升級,大力培育新型裝備制造業。
發展目標。到“十二五”末,山西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培育一批名牌產品和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優勢企業,打造一批互補的優勢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基地、集群,實現產業發展由加工制造向集研發、生產、成套、服務于一體轉變,力爭形成以四大新興戰略性裝備制造產業、四大裝備制造國家示范基地、五大產業集群、四大電子信息產業的裝備制造業格局。
到2015年培育5個年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5個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10個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裝備制造骨干企業。
打造15個中國名牌和12個中國馳名商標。到2015年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0個,重點骨干企業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新產品產值率達到50%,授權專利年均增長30%以上。產品設計、制造水平、成套能力有較大提高,優勢產品的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四大新興戰略性裝備制造產業。依托山西省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快發展清潔燃料汽車、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四大新興戰略性裝備制造產業。
培育發展以清潔燃料汽車為主的汽車產業。積極引進一汽集團、吉利集團等大企業,以環保節能與新型清潔能源汽車應用示范為契機,加速以甲醇汽車為主的煤基醇醚燃料汽車、煤層氣燃料汽車和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新型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與創新,培育一批整車制造和配套產業的自主化品牌;立足現有基礎,發揮山西省資源和市場比較優勢。
依托太重集團、永濟電機、汾西重工、潞安集團等企業,自我發展與外部嫁接并舉,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推進山西省新能源裝備的技術升級。
引導發展節能環保裝備。依托國家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契機,抓住電力、煤炭和冶金等傳統產業調整振興的機遇,拓展環保裝備產業鏈,圍繞節能工程、污染治理工程,推進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節水、燃煤工業鍋爐節能、熱電聯產余熱發電、高爐爐頂余壓發電等余熱余能利用裝備。
推進發展軌道交通裝備。依托山西省在原料、設備、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以北車大同電力機車、北車太原軌道交通、永濟電機、晉西機器、太重集團,重點發展動車組輪對總成,高速列車配套的電機、車軸、車輪、輪對、電液轉轍機等鐵路裝備部件,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電傳動系統、鐵路貨車、鐵路工程作業車以及城軌交通裝備。
二是積極推進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四大傳統裝備制造國家示范基地。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四大裝備制造國家示范基地。
煤機成套制造國家示范基地。依托煤機制造龍頭企業,推進煤機行業重組整合,瞄準全球煤機產業的技術制造前沿,堅持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相結合,重點發展井下綜采綜掘成套設備,積極拓展煤炭洗選、焦化、氣化成套設備,大力培育煤礦安全設備和煤機配套產品,全面提升煤機制造水平,打造山西煤機品牌,建設國內最大的煤礦機械成套設備制造國家示范基地。
重型機械制造國家示范基地。以太重集團為核心,以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趨勢為引導,以工程成套為方向,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生產與服務資源,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力度,重點發展系列挖掘設備、起重設備、管軋成套設備、高速線材軋機、帶鋼冷軋主軋設備、鍛壓成套設備、油膜軸承、系列減速機等,持續提高重裝產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能力,建設重型裝備制造國家示范基地。
紡織機械制造國家示范基地。依托經緯紡機,整合周邊紡機企業,做強成套主機,做精配套產品,構建紡機制造產業體系,重點發展10萬轉以上的轉杯紡紗機、350千次以上的精梳機、倍捻機、400轉數以上的劍桿織機、噴氣織機等棉紡機械設備,化纖紡機設備,特種纖維紡機設備,建設國內大型紡織機械制造國家示范基地。
液壓元器件(系統)國家示范基地。以榆液集團為龍頭,整合省內資源,建設榆次液壓工業園,通過自主創新、引進技術和合作開發,重點發展高性能液壓閥、集成控制單元及高性能液壓系統、液壓錘、內嚙合齒輪泵、大口徑油缸、葉片泵、轉向助力泵、高壓大流量齒輪泵等潛力產品,積極拓展工程多路閥、柱塞泵、伺服比例閥、電液轉向泵、船用吊車控制系統等高端系列產品,做強做大榆液品牌,建設國內高性能液壓元器件及液壓系統國家示范基地。
三是發展具有較強區域優勢的五大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具有較強區域比較優勢的鑄造、鍛造、釹鐵硼磁材深加工、不銹鋼深加工和鋁鎂合金深加工產業集群。
其中突出不銹鋼深加工產業集群。依托太原不銹鋼生態工業園,積極整合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培育不銹鋼深加工龍頭骨干企業集團,重點發展鐵路貨車用不銹鋼,鐵路客車及動車組車廂及廂體用不銹鋼,汽車發動機排氣閥、排氣管、溢流管、催化轉換器、消聲器、尾管等不銹鋼汽車零配件,不銹鋼煤機設備及配件、不銹鋼鍋爐及輔助設備,石油鉆采設備,不銹鋼化工設備及配件,不銹鋼重型裝備配套零部件,廚衛設備,環保設備,特色建筑裝飾材料、不銹鋼無縫鋼管等產品。
四是加快推進發展四大電子信息產業。把握國際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強化產學研結合,提高關鍵技術的自主發展能力,培育自主品牌,推進信息技術與裝備產品的融合,加快推進電子產品、電子軟件、工業與信息化融合及社會信息化建設四大電子信息產業。
D 推進山西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的政策措施
問:山西振興裝備制造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重點工程,請問山西有什么實實在在的舉措?
答: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與引導作用。成立山西省振興裝備制造業領導組。組長由分管工業的副省長擔任,成員由省經信委、省發改委、省國防科工辦、省國資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等相關部門及各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組成。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經信委。
加快制定《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十二五”規劃》。通過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行業管理和監督體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
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強后盾。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以貼息、投資補助和資本金注入等方式,重點支持四大新興戰略性產業、四大傳統產業國家示范基地、五大特色產業集群、四大電子信息中的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和重點項目的發展。
實施項目帶動,全面增強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后勁。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用足用好國家扶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結合區域資源秉賦、本土產業基礎和行業特點,切實推進一批符合產業政策、技術水平高、帶動性強、輻射面廣、拉動作用明顯的裝備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推動山西省裝備制造企業向規?;?、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有效提升產業集中度。推進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以太重集團、富士康、晉西機器、北車大同電力機車、北車太原軌道交通、太原南方重汽、運城通達、智奇鐵路設備公司等企業為主體,整合關聯企業、研發機構等資源,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提高規模效益和整體競爭力,實現戰略性結構調整,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資產運營的效率。
大力扶持非公有制裝備制造業。
積極引導非公有制裝備制造業以資金、產品、技術和品牌為紐帶,與相關企業進行聯合重組;引導各地非公有資本,非公有制裝備制造業向山西省的重點裝備制造企業、重大產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工業園區、產業集群集聚,推動非公有制裝備制造企業與大企業集團發展專業化協作關系,實行專業化生產和特色經營,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提升市場營銷和資本運營水平,加快企業發展壯大步伐。加大營銷力度,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密切追蹤國家和省重大工程及重點產業進展情況,及時做好結構性調整,提高產品中標率;依托區位優勢,倡導近地貼身設計和快捷便利服務理念,突出地緣親鄰關系。
提升資本運營水平,加快企業發展壯大步伐。要引導裝備制造企業認真學習研究資本運營,逐步熟悉并用好短期出口信用保險項下的貿易融資、短期融資券、產業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風險投資以及國外政府和國際非政府組織優惠貸款等新型融資渠道和工具;要按照引進戰略投資和債券融資為主,以引進財務投資和銀行貸款為輔的原則,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戰略聯盟,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出擊,千方百計擴大企業融資能力;要加強與大財團、大銀行的合作,不斷提高企業授信額度;要積極創新投資項目運行機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新建投資項目,更好地調配資金使用,促進企業建設,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提高裝備制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支持裝備制造企業以系統設計技術、控制技術與關鍵總成技術為重點,把本領域的單元技術集成起來變成總體技術,加快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重點加強煤炭機械、鐵路裝備、重型裝備、紡織機械、液壓元器件(系統)等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努力突破薄煤層采煤設備、快速掘進設備、大型煤炭洗選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裝備、高端液壓系統、高速列車關鍵部件等技術瓶頸,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制造工藝水平,強化成套集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