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鋁鑄造協會秘書長 R. T. Kulkarni 在2010中國(上海)國際壓鑄投資與發展大會上的演講
從鋁消費看印度壓鑄業的發展前景
.印度鋁鑄造協會秘書長 R. T. Kulkarni
印度壓鑄行業起始于二十世紀50年代后期,壓鑄業的出現是為了年輕的汽車行業和電風扇行業服務。當時由于政府相關政策對制造業進行管控,限制了機器進口,因而限制了壓鑄業的發展,直到二十世紀90年代,壓鑄業才得到快速增長。本土壓鑄機有限的發展,也阻礙了壓鑄業的發展。
1991年,工業政策和進口政策自由化使自行車和電子行業得到快速發展,世界頂級汽車品牌和大型家用電器行業接踵而至,這使壓鑄行業得到飛速發展。
印度壓鑄企業
印度壓鑄企業約有390家,壓鑄件年生產能力在600到1000噸的,有250家企業;年生產能力在2500到1.2萬噸的,有120家企業,這些企業壓鑄件產量占了印度的大部分;年生產能力在1.2萬噸以上的,共有20家企業。壓鑄機總數量約為2000臺,噸位從80噸到3200噸鎖模力不等。
本土壓鑄機產業及生產能力
在上世紀70年代,國有企業Hindustan Machine Tools公司,就與世界知名壓鑄機品牌布勒共同合作生產壓鑄機,壓鑄機噸位達到1300噸。目前在印度,共有6家本土的加工小噸位壓鑄機制造企業。
目前印度生產110萬噸鋁合金,印度工業消耗約45萬噸用來加工鑄件,其中壓鑄件占了25萬噸,約占60%。壓鑄業主要服務于乘用車、商務車、兩輪和三輪車,另外還用于電子行業和大型家用電器行業。
質量現狀
目前大多數壓鑄機和輔助設備已經使用了十年之久,但由于技術人員的不斷地創新實踐,這些設備仍可以繼續使用。但同時也會導致自動化落后,鑒于目前市場需求的增加,自動化需求也會相應快速增長。
在印度的壓鑄件企業中,有眾多出色的企業,其中部分企業具有全球化生產能力,成為世界一流企業。大量壓鑄企業早已通過多項質量認證,如ISO-9000, TS-16949, ISO 14000, QS-9000等。
汽車產量趨勢
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壓鑄行業將與汽車行業更加緊密相連。印度汽車生產數據表明汽車產量已經從2003-2004 年的725萬輛翻了一番,在2009-2010年達到了1410萬輛。(編者注:印度的這一統計數據包括兩輪車。)
類 別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乘用車 |
989,560 |
1,209,876 |
1,309,300 |
1,545,223 |
1,777,583 |
1,838,593 |
2,351,240 |
商務車 |
275,040 |
353,703 |
391,083 |
519,982 |
549,006 |
416,870 |
566,608 |
三輪車 |
356,223 |
374,445 |
434,423 |
556,126 |
500,660 |
497,020 |
619,093 |
兩輪車 |
5,622,741 |
6,529,829 |
7,608,697 |
8,466,666 |
8,026,681 |
8,419,792 |
10,512,889 |
總 計 |
7,243,564 |
8,467,853 |
9,743,503 |
11,087,997 |
10,853,930 |
11,172,275 |
14,049,830 |
以上數據說明,除了受2007-2008 年全球經濟衰退影響而出現負增長以外,每年汽車生產在穩定增長,累積年增長率約為16%。據預測乘用車的產量在2015-2016年將達到400萬輛,印度將逐漸成為全球汽車巨頭的全球戰略供應基地。
汽車行業鋁用量
汽車市場的增長直接帶動了壓鑄業的增長,目前乘用車上鋁的用量是75公斤/輛,汽車平均鋁用量應為
在未來五年,印度的生產和消費的增長率預計將達到最高點。預計在
周邊設備和自動化趨勢
由于出口和世界一流質量的推動,自動化趨勢明顯,周邊設備也得到了廣泛地使用,如自動給湯機、噴涂機、取件手、實時監控機器、溫度調節機等。目前模具設計也已使用鑄造模擬軟件開發,加工車間安裝了現代化的CNC機床。
印度宏觀環境
質量高、成本低、汽車出口大國等因素,使印度正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國家。汽車零部件工業出口按規劃的每年33%年復合增長率增長,預計將從2004年的14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250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幾年,印度將刺激輕型乘用車的增長。汽車零部件也會持續出口到美洲、亞洲、歐洲、中東、非洲、大洋洲及其他地區。印度的民主政治是不變的,政府部門已經保證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并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各種獎勵措施。
結論
印度不僅有潛力成為世界市場的采購基地,而且也會產生大量的技術轉移,可與壓鑄設備公司和模具制造企業組成合資企業。在這個背景下,印度鋁鑄造協會(ALUCAST)在技術知識的宣傳、市場開發和人力培訓上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