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部人士透露,針對新能源汽車產能是否過剩的排查已經開始,雖然該人士并未透露排查的具體方向和辦法,僅表示說是要“回頭看”。由此看來,政府將追溯過去已經存在的各新能源車企業產能的實際利用情況。
按照此前統計的數據,2015年至今共有超過200個新能源車項目落地,規劃的產能超過2000萬輛,涉及資金超萬億元。然而從新能源車的實際銷量來看,2016年新能源車的實際銷量僅有50萬輛,2017年1—9月銷售量也僅有34萬輛。
根據新能源車產能規劃可知,2020年新能源車的銷量也僅有200萬輛而已。因此單從數據來看,規劃的產能已遠遠超過市場的實際需求量。不過業內人士認為,規劃產能并不等于實際產能,能否最終落地存在著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此番有關產能過剩的調查,意味著政府對于新能源車的態度開始從之前的全力扶持變得更加謹慎,在監管上會更加嚴格。就在此前,政府對新能源車生產資質暫停發放,并大幅提升生產資質的申報門檻,就可見一斑。
按照補貼管理辦法,新進入新能源車生產企業需要具備資質才能獲得政府補貼,可以預見最終能落實的產能肯定會大打折扣。而不少已進入企業需要與已獲得生產資質的企業進行合作,或是直接購買擁有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導致了“有證不生”的情況發生。
截至目前,政府共發放新能源車生產資質15張。從各家造車進度來看。“業界老將”的發展較為迅速,大多已有多款成熟的車型推向市場。相比之下,“新兵選手”則鮮有成熟車型推出,預計今年底或明年才會有車推向市場,甚至有企業還停留在當初的申報樣車上。
“現 在存在部分已經拿到資質,有產能但是不去做研發、不去投入生產的企業。比如說此前一些生產客車、專用車、物流車或是改裝車的企業,他們并沒有打算在新能源 行業進行投入,而是希望通過轉賣賺錢。這可能是此次產能排查的重點。”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表示。
由此看來,政府對于新能源車的監管力度正逐漸加強,部分欲借新能源車“撈一筆”的企業未來處境將更加尷尬。然而即使是有心苦心耕耘新能源車行業者也未必能夠成功,從此前相關車企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業績大幅下滑甚至虧損者大有人在,所以新能源車行業未必就如圍城之外的人所看到的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