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27日,在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再制造峰會”上,來自中國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美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APRA)、相關政府官員及國際權威協會、整車企業及再制造企業代表,圍繞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出口檢驗檢疫、產品標準、進出口、保修、舊件回收和逆向物流,以及市場推廣難題等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舊件進口仍受政策制約
再制造產品的貨源是很多再制造企業關注的重點。從目前情況看,獨立的再制造企業從市場上回收舊件渠道阻礙重重,回收成本較高、政策限制也很多,因此很多企業寄望于舊件的進口。談到再制造舊件及產品的進出口問題,上海海關官員鄔華定詳細介紹了海關口岸再制造產品進口試點的最新進展以及機電產品進出口政策。他認為,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所需舊件的進出口問題上,后續的政府政策還有待突破。
不過汽車零部件舊件的進口難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來自康明斯、上汽通用、沃爾沃的與會代表認為,當前解決再制造舊件貨源問題的更現實做法是依靠整車廠的配套渠道。“我們認為,不僅在舊件回收上應該借助這一渠道,在后期的再制造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其也應該成為主要渠道。”康明斯配件業務總經理林靜表示,汽車零部件的再制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這個供應鏈條上的各方共同協作,才能順利推進。
上海利曼汽車零部件公司在舊件回收領域已進行了7年的市場探索。上海利曼汽車零部件公司經理張宇鋼認為,原廠舊件主要聚集于修理廠、4S店、保險公司、汽車報廢拆解企業,以及進口舊件。“在中國有三大汽車舊件集散地,分別是北方(河北滄州河間市)、南方(廣州及周邊城市)、東部(上海);隨著國內再制造行業的發展和類似企業的群聚效應,某一類別產品會更多的流向特定區域。”他表示,逆向物流渠道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舊件型號數據庫的逐步擴充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再制造產品的保修問題同樣重要
在維修市場,如何讓消費者接受再制造產品的質量,確保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時權益不受損害,也是眾多再制造零部件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都賽(上海)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再制造業務總監姚建勛認為,企業需對保修期內使用再制造產品的風險和影響作出全面分析,要多角度思考再制造在保修期內的實際使用需求,以實現合理運用。
對再制造零部件的質量界定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對于再制造零部件產品質量要相當于新件的說法,與會嘉賓認為,這里的質量應該強調的是性能指數,而不是產品壽命,因為再制造產品的壽命無需與新件相同。“但再制造產品要在質量上贏得市場的最終認可,最好的辦法就是由原來的供應商從事該零部件的再制造,因為其更了解該產品開發、使用中的關鍵技術和性能指數。”一位整車企業代表說。另一位整車企業代表則表示,要增強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的認知,仍需要加強在4S店、大型服務站等主流售后服務渠道的推廣力度。
■發動機及其零部件的
再制造推廣較為順利
近幾年,我國發動機及其零部件的再制造推廣工作推進較為順利。濰柴、中國重汽、錫柴、玉柴、一汽等企業先后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發動機的再制造,目前在這一領域,已經形成了各級特色的技術發展路線和有效的回收、營銷、運營模式。
負責主管再制造事務的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葛紅介紹,經過近幾年協會與相關部委、相關企業的協同合作,發動機再制造工作正按照《內燃機再制造推進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之中。她表示,從未來發展目標看,“十三五“期間,內燃機再制造將依靠合作模式多元化、產業資本多元化的思路,在高效綠色清洗技術裝備、表面工程技術、無損檢測與壽命評估、“油改氣”排放升級以及燃油噴射系統、增壓器、后處理系統等多個內燃機再制造項目上重點發展。“至‘十三五’末期,全行業將形成50萬臺整機再制造生產能力,產業規模將達到450億元,配套服務產業達150億元,實現年節約金屬60萬噸,節能50萬噸標準煤,降低終端消費者使用成本150億元。”葛紅說。
目前看,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業短期內仍無法快速發展,但隨著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和循環節約型經濟走向的驅使,作為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市場的壯大仍讓業內各方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