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潛力很大
目前,工業機器人在機器人產業中占據主導,也最受產業界看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天然認為,我國對機器人需求將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是人力成本上升,機器換人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從長遠看還能夠節約成本。
近些年,我國的機器人需求大幅增長。2013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2014年約占全球銷量的1/4。在市場需求推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介紹,目前我國較大的機器人開發區、產業園已有30多個,有機器人概念的上市企業超過百家,和機器人有關的企業已達上千家。
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國際上通常用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來衡量機器人普及水平。目前,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日本、韓國則超過了300臺。
機器人技術及應用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具有重要戰略價值,世界主要國家都出臺政策,鼓勵發展機器人產業。美國發布了機器人發展路線報告,將機器人與互聯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歐盟啟動了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我國也正制定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將機器人與高檔數控機床列為需大力推動實現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
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
時下,我國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僅占約30%,且主要處于行業低端,高端機器人嚴重依賴進口。專家介紹,我國工業機器人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主要在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上。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成本占到整體生產成本的70%以上。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整體售價,這讓國內企業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勝出。
“機器人產業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相當于‘大腦’,該領域國內基本依賴進口。中游是機器人本體,也就是機器人的‘身體’。下游是系統集成商,目前國內95%的企業集中在這一環節。”曲道奎說,國內大大小小數百家企業在低端市場上同質化擴張。我國機器人產業迫切需要全面突破關鍵零部件與核心技術,夯實產業基礎,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應占領下一代機器人發展先機
眼下,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機器人產業正步入“2.0時代”。曲道奎認為,目前正處在關鍵轉折點上。“機器人已經不僅應用在制造業,還進入了人類生活各個領域,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都全面走向了市場。傳統的機器人已經進入到低附加值時代,需要升級換代,新的機器人產品逐漸成熟”。
“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發展,將為機器人提供強大的‘后腦’,提高智能水平。”王天然介紹,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可以用人造肌肉等制成“軟體機器人”;與腦科學結合,可以使機器人的一些行為直接受控于人;與生命科學的結合,將產生類生命機器人。
專家表示,國內傳統工業機器人與國外差距較大,要實現追趕,可以加快智能化布局,將機器人與IT技術、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在下一代機器人發展上占領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