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九月,秋的涼氛在華夏大地上蔓延開來。在汽車行業人士的心頭,轉冷的并非只有肌膚與空氣的觸感,更有車市銷量下滑帶來的寒意。如果說現實天氣還是“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那么車市氛圍則已自一片“月沒棲禽動,霜晴凍葉飛”。進入2015年以來,產銷走緩轉跌、價格惡戰、車企減產等一幕幕在中國車市上演。從5月至8月,國內汽車產銷量連續同比下滑,頹勢遠超預期。
中國車市到底怎么了?接下來的2016年,困境能否紓解?汽車行業又該如何應對?帶著這些疑問,蓋世汽車向汽車行業“大佬”們悉心求教。從整車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高管,到行業專家與觀察人士,給出了各自的答案。蓋世汽車希望通過重磅人士的解答,集思廣益理清行業發展思路,以應對當前的降溫局面。
多重因素讓中國車市告別高增長時代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起,國內汽車產銷量開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而這一狀況已經持續了4個月。8月份,國內汽車產銷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8.4%和3%;前8個月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1518.24萬輛和1501.72萬輛,低于上年同期。回顧政策助力下高速增長的2009年和2010年,甚至是相隔不久的2014年,中國車市的表現都較當下遠為強勁。
在接受蓋世汽車采訪的行業人士中,有部分早先就已經前瞻到中國車市增速下降的節奏,認定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博澤集團首席技術官Thomas Spangler這樣告訴蓋世汽車記者:“三年以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預測到中國市場將會放慢……放眼未來,雖然告別了高速增長時期,但是我們對中國市場仍有信心。”德勤管理咨詢副總監章揚也對蓋世汽車表示:“這是好幾年前大家都在討論的問題,我認為市場車銷量下滑這是和正常的循環過程。”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中國車市銷量停滯乃至下跌。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宏觀經濟和股市影響。IHS Automotive公司將2015年中國車市輕型車銷量表現預期調整為:微增1.4%至2,340萬輛,之前預測攀升4.4%。之所以下調,是由于股市對車市造成沖擊,宏觀經濟低迷。該機構所監控的340個城市大部分汽車銷量下滑。
實際上,2009年、2010年的車市暴漲背后有補貼政策的助力,而時至今日的新常態下,各地卻由于環境影響和擁堵狀況,相繼出現限行和限購浪潮,自然對車市構成了“剎車”效果。
也有觀點從用車需求層面去分析。智車優行CEO及聯合創始人沈海寅如是告訴蓋世汽車:“銷量下滑將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而最大因素主要還是消費者用車欲望下降、出行方式面臨更多的選擇,如滴滴、順風車、專車等等。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講,已買過車的人短期不會進行更換,這樣新的購車人群會降低、購買欲望需求會更小。其次,搖號難、拍牌貴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除了IHS這樣的機構,車企本身也對中國車市進行了量化預測。福特汽車首席財務官鮑勃·尚克斯(Bob Shanks)對今年中國車市銷量預期予以了調整,從之前的2,450萬輛至2,650萬輛下調至2,300萬輛至2,400萬輛。該區間的下限甚至低于2014年的2,350萬輛,也就是說,福特認為中國車市可能出現17年來首次同比滑坡(編者注:中國國家機構從1998年起公布銷量數據,此前只有產量數據)。
總體看來,不論是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新型汽車行業初創公司還是研究機構,都一致認定中國汽車市場高增長時代已經結束,迎來低速增長或漲跌交替的“新常態”。
是寒冬還是初冬?和而不同
2015年和2016年,中國車市究竟是漲還是跌?蓋世汽車從各位行業大佬口中獲得了不同的答案,不過大多數都會看好更長期的車市(五到十年)走向。
IHS公司的預測中,2016年中國車市輕型車銷量將增長3%至2,420萬輛,有利于增長的因素包括低利率、汽車價格折扣等,另外在2017年之前,政府有望加速1,400萬輛老舊車輛的報廢,對銷量增長有促進作用。2017年輕型車銷量預期值為2,590萬輛。
相形之下,整車企業較偏樂觀。通用汽車全球總裁瑪麗·博拉認為,中國車市年銷量將保持在2,400萬輛之上,從更長期角度而言,將在下一個十年攀升至3,500萬輛的級別。雷諾汽車全球CEO卡洛斯·戈恩也認為,中國經濟低迷雖然可能傷及汽車銷量,但并不足為懼,理由是看好中國政府的執行力:“中國有一大優勢,當政府決定做一件事,則會去完成。一旦政府決心崇禎經濟,你知道就可以出來放手大干一場了。”
雖然福特最早拋出“中國車市可能遭遇十七年來首跌”的預測,但從長期而言依然持謹慎樂觀態度。福特全球采購總監唐浩泰對之前尚克斯的言論進行了補充,指出雖然近期汽車銷量下跌,但公司仍然長期看牛中國車市,“長期來看,我們仍然看牛中國……目前并未看到長期下滑的苗頭。”
德國汽車行業協會VDA則預測,2015年中國的汽車銷量將增長4%。
豪華車市場也是類似情況。奧迪CEO魯伯特·施泰德在該品牌中國銷量多月下滑的情況下,給出“中國豪車市場回暖跡象”的看法,8月份來到奧迪中國展廳的消費者流量開始增加,原因是折扣和促銷措施,其將8月中國車市比喻成“行車到了隧道末尾,始見光明”,不過仍抱持謹慎態度。盛博研究公司方面的信息對施泰德的觀點給予了支撐,汽車行業8月份折扣優惠幅度繼續提升,金融措施對消費者購車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得購車消費者人數開始回升。
一些零部件供應商也認為中國車市業已觸底,法雷奧首席執行官JacquesAschenbroich表示,中國車市目前似乎已經觸底,“我對中國市場的感覺是已經見底,市場似乎正呈現逐漸恢復的跡象。第三季度我們的客戶似乎出現大幅業務下滑,但法雷奧在中國的業務繼續呈現小幅增長態勢,中國市場將繼續積極改善。”
而部分持相對悲觀看法的觀點則認為,2015年和2016年中國車市都或將縮水。
例如沈海寅表示2014年是中國車市銷量的頂點,未來車市還是會不斷下滑的,2016年的銷量應該會更差。章揚也認為2016年還會是一個持續下滑的狀態,主要要看車型本身的差異和變化。
投資研究公司晨星機構(Morningstar)的觀點頗有代表性——今明兩年低迷,長期仍將復蘇。該公司分析師Richard Hilgert如是分析,由于中國90%的新車消費者用現金購車,在股市分流現金的情況下購車資金不足,2015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將下跌3%,比此前預期的增長7%明顯惡化;2016年則將持平或下跌3%;而到2017年則會增長3%,2018年恢復強勁增長。
綜上觀之,雖然在今明兩年車市漲跌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預期聲音,但毫無疑問都是小幅度變化,中國車市的低迷表現毋庸置疑;不過中長期看來,中國車市依然有著強大的潛力和需求,并不會出現連續多年的崩塌,汽車行業仍應當對市場抱有信心。
應對措施:各有妙招
隨著中國車市增速的放緩,車企之前的激進擴張回歸理性,從單純追求規模轉向穩妥、全面發展,并且隨時準備適時而動,進行業務調整。
通用汽車總裁瑪麗·博拉和首席財務官Chuck Stevens指出,公司將繼續維持當前的業務模式,力圖吸引更多消費者;重心將不再強調“在華產能擴充至500萬輛”,將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設施,提高工廠開工率。
身負福特全球采購職能的唐浩泰則表示,在中國市場銷量下降之前,福特就已經著手調整,降低了采購總量,倘若中國車市出現長期衰退的跡象,公司將會采取行動,平衡供應和需求,。
零部件供應商大多表示,在中國的投資計劃不會更改。博澤集團首席技術官Thomas Spangler強調:“盡管中國市場增長有所停滯,但我們并不擔心,博澤在中國市場的策略和繼續加碼中國市場的計劃不會改變。”博澤中國總裁項潔也透露,公司今年將30%的投資都放在了中國;雖然未來產品的基礎研發仍是由德國主導,但中國將會大幅提升其工業化實現能力與應用研發能力。
另外,新能源車、智能化車也是車企值得重視的轉型重心。沈海寅稱,作為新型電動汽車公司來講,會意識到未來車銷量是會往下降的,靠降價是解決不了問題本質的。未來如何應對,這是要靠大的一個革命去促進銷量的,我認為在汽車這方面是從汽油車往電動車轉,從非智能車往智能車上轉,在未來可能會形成一股從汽油車王電動車轉的潮流,傳統的車的企業需要盡快去完成轉型。
如何從全產業鏈角度去挖掘市場潛力同樣是未來值得推薦的出路。章揚建議車企多關注汽車后市場的變化、汽車金融和其它方面的變化,更全面促進汽車產業鏈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