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新近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1.7%。這是這一指標自2014年9月份以來首次轉正。
房地產市場在經歷適度調整期后溫和回暖,符合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總體態勢。其平穩、健康、有序發展,有利于穩增長、調結構并行不悖齊頭并進,依據在于:
首先,從穩增長角度來看,無論承認與否,房地產業在現階段中國經濟中的支柱作用顯而易見。即使按照較窄口徑計算,房地產業對中國GDP的貢獻度就可達到10%左右,此外更不用說,房地產業對大量上下游產業具有高度關聯性與拉動效應。在實體經濟領域,很難找到比房地產業更具市場深度與廣度的替代產業。
其次,從調結構角度來看,房地產業一頭連接投資,一頭連接消費,其中專就投資端而言,此前中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不斷凸顯的結構性矛盾之一,就是投資過度集中在遠離最終消費的生產性領域,而且這些投資中的很大部分由政府主導,軟約束的問題也比較普遍,因此相比之下,房地產投資因其效率相對較高,保持一定增速有利于在穩住投資總量的同時改善投資結構配比。
另從消費端來看,雖然說,真正可視為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所在的消費貢獻率,幾經努力已在逐年攀升之中,但問題是,消費占GDP的比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均收入水平或者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因此,在消費需求短期內不可能出現井噴式增長的情況下,通過適度增加、不斷改善房地產供給與相關金融、服務配套,滿足、引導、支持城鄉居民住房需求,是可預見時段內提振消費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
第三,從穩增長與調結構一體互動角度來看,兩者間的關系,長期內固然可主要體現為統一關系,但在短期內,又必須注重拿捏好對立因素的協調與平衡,其中尤其要在“三期”疊加關鍵時期,保持住財政、金融等宏觀經濟環境安全穩定。
房地產市場是穩住宏觀經濟環境重要之錨。譬如財政收支領域,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結果顯現,今年1—8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4.8%,收入同比增長7.4%,兩相對比,財政平衡率已經降至100.63%,顯著低于去年同期的107.58%。因此這種情況下,無論如何評價土地財政,但保持房地產市場基本穩定,繼而保持土地出讓金與房地產稅收不出現滑坡,確是確保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的必然要求。
所以說,對于房地產業在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作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既不過度依賴,又不情緒化排斥的理性基礎上,“有保有壓”地塑造出一個既非沸反盈天,又非死氣沉沉的供需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國民福利增進相配套的健康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