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9月22日電 (劉相琳)“中國制造業正面臨雙重擠壓,不實施智能制造的企業,未來五至十年可能消亡。”中國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主任李冬22日在重慶如是表示。
首屆中國(重慶)國際智能制造技術裝備博覽會當日在重慶開幕,在此間舉行的”國際智能制造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圍繞綠色、智能和產品創新等主題,進行互動交流,共同展望行業發展前景。
據世界銀行統計,2014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3.2萬億美元,220種工業產品居世界第一。自2011年以來,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然而,中國制造業卻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工業基礎薄弱、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
針對“中國制造”存在的諸多短板,李冬分析稱,中國制造業面臨著“雙重擠壓”。具體從內部因素看,中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進入中速增長階段,低端產業已逐步失去競爭力,前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從外部因素看,歐美發達國家推行“再工業化”戰略,謀求在技術、產業方面繼續領先優勢,搶占制造業高端,進一步拉開與中國距離。與此同時,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則以更低的勞動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搶占制造業低端市場。
“在此種情況下,智能制造必將會引發中國制造業變革。”李冬說,包括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等將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而在這一變革中,企業要發揮積極性和內生動力,解決市場競爭帶來的產品技術水平、價格成本、能耗等問題。企業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可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智能制造將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培育形成新的生產方式。
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屈賢明對李冬的觀點表示贊同。屈賢明曾參與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除了企業自身努力外,還需要政府為智能制造提供方向性指導,并通過制定相應的財稅、創新、示范推廣、產業化等政策手段,鼓勵企業實施智能制造。“這將有助于動員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和資源,形成上下聯動的局勢,集中有效地使用各方面優勢資源,推進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屈賢明說。
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院長徐洪海建議,中國制造業推行智能制造必須從實際出發,既要整體推進,也要分類指導,有的企業還需抓緊補上自動化、數字化這一課,條件好的企業應向更高目標邁進,爭取率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