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三中全會以來,工業4.0,智能制造等概念一直成為我國國內的一個熱點。而目前,我國也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但是,如果工業4.0,智能制造那一天真的到來,那我國也勢必將面臨大規模的失業潮。
首先,中國邁向工業4.0進行產業升級使時代發展所趨,也可以說是現實倒逼改革的一個案例。
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已經是公認的事實。受其影響,大量產品附加值企業(包括但不限于制造業)面臨著成本增加。同時,全球范圍經濟不景氣,中國又不能幸免于難導致利潤無法提升甚至很多行業出現明顯的衰退跡象。因此,企業利潤受到了巨大影響。這使得很多企業被迫轉型或進行產業升級。
其次,東南亞國家制造業的崛起,外部競爭激烈。
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以代工、加工為主。其盈利主要依賴于薄利多銷的模式,企業基本沒有核心技術。也就是說,其所在行業準入門檻很低,只要有錢誰都能干。而如今,隨著我國人工成本的上升,許多業務訂單都選擇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這其實是變相的逼迫我國企業降低出廠價以留住客戶。在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企業只能選擇降低成本運作。因此,智能制造成為了企業的一個選擇。
雖然,工業4.0,智能制造能幫助企業大大降低成本,但是,對于我國整體經濟來說則十分危險——失業危機。
我國大量勞動力人口以農民工為主,他們本身文化程度較低、職業技能不足,一般只能從事簡單、機械化的勞動工作。所以,一旦由機器入駐工廠,大量底層工人將被“機器、機器人(300024)”淘汰出局。因為本身文化程度低、職業技能不足,其再就業壓力將十分巨大。等待他們的要么回鄉務農,要么就是失業。
可能有人會質疑稱,如今我國服務業空前發展,很多所謂的“專家”堅信服務業能夠吸納這些失業人口。但是,筆者在此不得不指出,這個觀點有個致命的錯誤——前提條件。
服務業吸納一國大部分就業人口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需求足夠。如今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已接近50%,可以說,現在經濟轉型的方向正是以服務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發展。但是,服務業支撐一國經濟使必須建立在發達國家的基礎上。因為只有發達國家的國民消費水平才能提供服務業足夠多的需求,使其成為經濟發展支柱。
眼下,我國距離發達國家水平的路途還很遙遠。隨著結構扭曲的通脹現象在我國日益嚴重(食品通脹,工業通縮),我國國內的消費水平,還無法提供服務業足夠大的市場。畢竟我國的GNP是全球倒數,貧富差距較大。服務業市場非常有限。
所以,即使我國再怎么發展服務業也是不可能消化因為工業4.0,智能制造還被排擠出來的失業人口。屆時,大量失業人口將成為政府所要面對的新問題。
未來,許多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都將被機器取代。如果我國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話,這將演變成一種時代發展所導致的人群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