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處于火熱的時刻“抱團”,總比在行業的冬天“抱團”要從容。
“如果不能突破,我最多也就還能堅持兩年。”研發生產機器人零部件的南通振康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湯子康的一席話讓現場的聽眾頓感錯愕。這樣逆勢的表態是在機器人行業正處在上升期的時刻。
在機器人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研討會暨機器人控制與驅動聯合研究室成立會議上,發起成立該實驗室的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健對機器人行業有著清醒的認識:“核心技術缺失,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該實驗室集中的是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院校研發力量、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企業以及機器人整機企業。”
在他看來,云集了這些企業集中力量搞研發,只有打造開放協作創新體系才能有效支撐核心零部件的多層次集成,推動中國機器人事業向前發展。
核心技術缺失
成本兩倍于國外
當騰訊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寫出來的新聞成為熱點的時候,當國際機器人聯盟預測到2020年,智能機器人保有量將超過1500萬臺的時候,很多人都忽視了,正在掙扎中的中國機器人國產零部件生產廠家。
在一位機器人研究機構的CEO看來,這些廠家才是中國機器人能否獨立自主的關鍵。但現實是,中國的國產零部件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國外企業不用,國內企業采購量也極低。
王健告訴記者,國內機器人成本要遠高于國外同類產品,其中,國內廠商購買伺服電機及伺服驅動的價格均為國外廠商的兩倍左右。
從機器人分項成本來看,機械成本國外為5萬元左右,國內為6萬元左右;減速器國外為2萬元左右,國內超過8萬元;伺服電機及伺服驅動的價格國外為2萬元左右,國內為4萬元左右;運動控制器的成本也在兩倍左右;其他成本相差不大。
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肖永強表示,技術問題的外在表現就是成本問題。機器人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器、本體占據了機器人近90%的成本,國產機器人要發展,必須在這些關鍵零部件方面進行國產化突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曾表示,中國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經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的整體售價,在高端機器人市場上根本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
據國際機器人協會最新發布的行業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到57000臺,同比增長55%,約占全球銷量四分之一。不過,同年中國自主品牌機器人銷量為16000臺,且主要局限在中低端機器人。
“中國具備了一定的機器人研發基礎和產業化條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王春法說。中國科協組織撰寫的《邁向機器人時代的中國選擇》報告稱,受到工業基礎、市場發展、經費支持、成果轉化率低等條件制約,中國機器人領域已出現技術瓶頸。
“中國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但中國自主品牌機器人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所需,白白喪失了很多市場機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毛偉明曾公開表示。
“抱團”治療“虛胖”
令人失望的是,當前中國企業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術,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元以下。據悉,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的3.65萬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
北京億美博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中國如果依舊采用跟蹤和仿制而忽略創新超越的發展戰略,很可能再次陷入像工程機械、汽車等行業的發展困局。
在王健看來,成立實驗室,企業協同作戰、進行開放式創新有6個層次需要突破。第一層次:零部件內在品質提高;第二層次:零部件彼此最佳適配;第三層次:零部件機電一體化耦合;第四層次:集成優化和再工業設計;第五層次:系統擴展和創新設計;第六層次:大數據和預測性健康管理。
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總裁曲道奎曾表示,應該看到高端智能化機器人市場份額仍被國外企業壟斷的不利局面,如果中國機器人企業只滿足于在低端領域拼價格、湊數量,那么送上門的“機器人紅利”機遇也會錯失。目前的產學研體制仍存在科研與產業、市場分家的創新隔膜。要把“產學研用”擰成一股繩,就要明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以“產”為基礎,以“用”為導向。
“智慧工業和智慧城市需要智能機器人,智能機器人需要開放的零部件供應體系來支撐;攻克核心零部件的國內公司有望受益進口替代。零部件的模塊化和互操作化是基本要求,零部件的多層次集成和系統優化更具價值。”王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