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企業技術改造和“機器換人”的大潮下,惠州的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類大中型企業紛紛探索進行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在不同工位以機器設備替代人工,提高生產效率。然而,制鞋、紡織服裝等惠州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改造步伐卻顯得偏慢,特別是中小企業面對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技術人才嚴重不足等“攔路虎”,對采用自動化生產設備的熱情不高,態度謹慎保守,還處于觀望狀態。
對此,一些企業負責人和網友認為,政府應當加大技改扶持力度,提高補貼補助,緩解企業融資困難。也有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認為,確實有必要支持企業通過技改提高技術含量,但“機器換人”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而是要多多培養技術人才,以滿足企業技改之后對懂操作機器設備人員的需要。
惠州市經信局等部門則回應說,為扶持企業技改,近年來惠州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進行技術改造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和貸款貼息。惠州還成立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促進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題。接下來還將繼續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技改,有望拿出更多“真金白銀”。
民間聲音
要提高技術水平打響自主品牌
記者在走訪企業的過程中了解到,目前惠州的一些大企業不缺錢,舍得在技術改造上大手筆投入,而一大批中小企業苦于資金問題,對于采用先進技術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僅影響產品品質,也難以擦亮自主品牌。在這方面,惠東的鞋業、博羅園洲的服裝業,也一定程度存在這一問題。
惠州網友“蘭花草”說,之前惠東有“中國女鞋之都”的美稱,但品牌影響力有待增強,即使是在惠州本地,也沒有多少人能叫得出惠東女鞋的品牌。園洲也有大量的服裝生產,但是也沒有多少品牌。“要創新要轉型升級,最應該做的是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提升品質創造品牌。”
廣東鞋業廠商會秘書長楊霞表示,受原材料、成本、競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惠東乃至廣東制鞋業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時期,以加工貿易方式組織生產、銷售,缺少品牌和自主創新研發,缺乏行業專業人才的現狀困擾著惠東以及廣東鞋業發展。
楊霞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要提高惠東制鞋業競爭力,要加大創立自主名牌力度,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在品牌建設上做努力,并著力優化營銷渠道和營銷方式,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逐步減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同時,要繼續加大高新技術的導入力度,并在此之上提高技術創新水平,以創新和精巧代替模仿和粗放,走自主創新路線,轉變以量取勝、只圖拿加工費的觀念。此外,還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主動融入國際制鞋業價值鏈,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新型環保節能生產園區的建設。
也有企業希望政府加大技改扶持力度。網友“2607”說:“用機器人換人,這本是個好事。可是,現在機器人的成本很高,購買了之后呢,訂單又不夠,企業日子難過,希望政府給予扶持。”網友“招銀”則建議,技校要多培養技能型人才,以解決企業技術改造之后對技術人才的需求缺口。
網友“一丘”則認為,在工業4.0的形勢下,離不開對高精尖的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希望一方面能幫助企業引入一些頂尖設備制造企業落戶惠州,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大力支持本土技術學校在相關技術上的研發,以及與企業及其他院校在技術上的交流和切磋。“希望引導和幫助有關企業自主研發和制造精良的國產設備,為企業創新發展和經濟的轉型升級助力。”
專家建言
培育技術型人才助力轉型升級
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制造業企業為何不愿技改、不敢技改?近日,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技改的動力來自于投入和回報的比較。“舉例來說,如果技改投入1000萬元可以帶來2000萬的收益,那么企業就有可能做這樣的選擇。”
他認為,政府應該鼓勵和支持企業技改,引進智能化技術來改進企業的生產流水線,改進技術裝備,通過技改提高企業的技術含量。“對于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和補貼標準,還是要量力而行,根據一個城市的財政實力和實際情況而定。”
在丁力看來,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于技術改造和“機器換人”抱著謹慎的態度是正常現象。他說,目前市場上機器人的水平并不高,且企業生產的很多環節領域是機器頂替不了人的。同時,“機器換人”的成本很高、投入很大,很多企業難以承擔,特別是在目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企業的效益本身就是不好,立刻進行大規模“機器換人”風險很大。
丁力也表示,技術改造和“機器換人”只是提高企業勞動生產效率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并不是適合所有行業,也不是所有企業都適用,所有不宜太過盲目冒進,也不能把人和機器對立起來。他建議,可以先從某些領域、某些生產環節著手,用機器臂來替代部分人工,嘗試探索可能帶來的效果和問題。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情況,通過更新設備、改進技術,循序漸進,從自動化到數據化,最終實現智能化生產。
他還認為,在技術改造和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要培育技術型的產業工人隊伍,提高人的技能水平,使工人懂得使用和操作機器設備,同時發揮技術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潛能,使先進機器設備通過人來起作用,從而實現轉型升級。
對于鞋業等傳統制造業如何借力技術升級來實現創新發展,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王建新認為,在國際市場環境不佳、各項生產要素及人工成本持續上升等形勢下,倒逼制鞋業加快往高技術、高附加值路線轉變。他說,惠東鞋業要取得更大的發展,就要持之以恒地推動鞋業加快轉型升級,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在新技術、新工藝、新創意上實現新跨越。
王建新表示,惠東鞋業還要盡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創造鞋業國際品牌,把“惠東制造”轉變為“惠東創造”,賦予惠東鞋業發展的新內涵,使鞋類產品出口從數量主導型過渡到質量、品牌和效益主導型的道路上,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而且要加快突破現有家族式管理模式,運用現代企業模式加快惠東鞋業發展進程。
部門回應
每年1億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技改
一些數據顯示,目前惠州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技改意向并不太高,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惠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從數據中來看,中小企業技改熱情不高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很多中小企業有在進行技改,但是沒有告知經信部門,因而可能沒有統計完整,畢竟在當前的經濟狀態下,企業不進行技術改造進行轉型升級,其很難生存;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難題,融資難制約了技改,對整個市場了解不透。“企業改與不改,取決于資金和市場等。特別是融資難問題,困擾不少中小企業。”
“在這些因素情況影響下,想要大規模進行技改的主要是規模以上企業。政府的資金也是有限的,更多是起到引導和引領的作用。”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惠州成立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啟動資金規模2000萬元,并逐年增加。目前5家合作銀行與33家企業簽訂貸款協議,首期放貸金額2.14億元,緩解企業融資難。
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在支持企業技改方面有很多扶持政策,自2015年起惠州市本級預算每年拿出技術改造專項資金1億元用于支持技術改造。據介紹,淘汰老舊設備,擴大改造生產線,推動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比如服裝、制鞋、皮革等,都可以獲得一定的補貼。此外,企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提高產品質量和機械智能,研發機構也可獲相關補貼,企業通過銀行貸款進行技術改造,政府也給予一定的貼息。
為扶持制鞋、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惠州的相關縣區近年來也做出不少努力。據介紹,以惠東為例,該縣出臺了《惠東縣中小微企業助保金貸款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等優惠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貸款融資難問題。同時,還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意見》引導民營企業抱團組建惠東電商創業園。
對于惠州的智能裝備制造業基礎較薄弱,企業不能就近購置本地生產的先進適用型智能設備的問題,市經信局方面坦言,先進裝備制造業是惠州目前一塊短板,存在“小而不大、大而不強”的問題,重大裝備產品及關鍵器件的生產配套仍相對缺乏,大部分產品仍屬輕型產品,大型、重型成套設備較少,但惠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有基礎,特別是惠州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積累了一定條件。
“去年惠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62%,惠州將把智能制造和先進裝備制造業融合在一起,夯實實體經濟。惠州要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發展新業態,先進裝備制造業也將是一個突破口。”該局相關負責人說。
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惠州現有先進裝備制造業為141家,主要以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汽車零部件及車載電子設備制造為主體,計算機、儀器儀表、數控機床、模具制造為補充的制造業。2014年,規模以上先進裝備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76.7億元,同比增長23.9%;今年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1.8億元,同比增長15.8%。
為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稱,接下來將發揮電子、石化支柱產業優勢,引導大型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開展智能化改造,推動大型企業由應用智能裝備向生產智能裝備拓展,引領帶動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同時,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施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培育發展計劃,推動一批裝備制造企業向中高端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提高惠州先進裝備制造業水平。此外,還將加強裝備制造產業鏈招商,通過項目引進和合作,帶動惠州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