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突如其來的下滑,是汽車企業始料未及的。年初定下的銷量目標,已經部分轉化為企業和經銷商居高不下的庫存;車企掀起的一輪輪或真或假的“官降”潮,也沒有給銷量帶來多大起色。
今年以來,面對愈發嚴峻的汽車市場,默默減產成為諸多車企不約而同的選擇。面對比預期更低的增速以及居高不下的庫存,車企需要挖掘低增長下的結構性市場機會,穩健經營,減少擴張沖動;探索電商與4S體系的融合,創造更好的新業態,確保經銷商盈利。同時,幫助經銷商降低庫存,隨時調整商務政策,維持穩定的經銷商渠道也顯得尤為重要。
今年5月,我國汽車市場開始出現產銷量同比、環比雙降的局面,目前這一局面已經持續了3個月;乘用車的產銷量增速也大幅下滑,從6月開始出現同比、環比雙降,且降幅不斷擴大。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發布的數據,7月乘用車產銷量環比分別下降18%和16.1%,同比降幅為11.6%和6.6%。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急轉直下,中汽協會也在上月將2015年汽車銷量增速預期下調至3%。
市場突如其來的下滑,是汽車企業始料未及的。年初定下的銷量目標,已經部分轉化為企業和經銷商居高不下的庫存;車企掀起的一輪輪或真或假的“官降”潮,也沒有給銷量帶來多大起色。當壓庫和價格戰都不能拯救市場的時候,默默減產成了車企不約而同的選擇。
比往年更長的“高溫假”
近日,各個車企的高溫假頻頻被媒體報道。按往年規律,7、8月份溫度較高,車企會選擇在這個時間給員工放“高溫假”,調低產量,進行夏季設備檢修。原本無可厚非的假期之所以今年被廣泛關注,是因為它比往年普遍有所加長。
據悉,一汽-大眾成都工廠在放了13天的廠慶假后,緊接著由于生產線改造,又于7月25日到8月8日放了15天高溫假,前后假期加起來快一個月。上海通用的武漢基地在6、7月采用“做3休4”和“做4休3”的方式進行放假,而其沈陽北盛工廠和煙臺東岳工廠也采取了類似情況放假,其中沈陽北盛基地7月的生產日僅有12天。長安福特重慶生產基地也在7月25日到8月8日之間進行設備檢修,放假時間長達15天。神龍公司、東風本田等企業的高溫假也有所增加。
顯然,車企正在對產能進行調整。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7月廣義乘用車產量較上月下降17.8%,較上年同期下調13%。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是往年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日前,有德國媒體報道稱大眾集團將減少在其中國工廠的工作日,主力車型可能減產。隨后大眾集團官方表示,在華開工天數的確會下降,那是因為隨著新工廠的投產緩解了現有工廠的壓力,工作日只不過是從現在的300天/年下降到270天的正常水平。不過,從近來各企業的表現來看,減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一汽-大眾、上汽通用等車企的7月產能都比原計劃有較大降低,其中一汽-大眾7月減產超過3萬輛,減產幅度接近30%;上汽通用北盛基地減產近萬輛,減產幅度接近40%。北京現代也被報道已對生產計劃作出調整,預計減產在10%以上。而此前,福特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禮祥曾表示,福特的確采取了減少產能的做法,以減輕經銷商的壓力。
比預期更低的增速
今年7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比上月下降18%和16.6%,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1.8%和7.1%。對此,中汽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直言“降幅超出預期”。
根據中汽協會的統計,今年1~3月,我國汽車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3%和3.9%,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別回落3.9和5.3個百分點。彼時,汽車行業內普遍的共識是,中國汽車市場也會像中國經濟那樣進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當時對于全年汽車銷量的預期還樂觀維持在7%。不過,當7月份銷量數據出爐,1~7月我國汽車產銷量的同比增速分別僅為0.8%和0.4%,這對于我們理解的“新常態”來說,增速下滑的幅度有些“預期之中,預料之外”。
伴隨市場低迷出現的是各個車企銷量的大幅跳水,就連以往堅挺的德系、美系車企也難逃下跌命運。一汽-大眾、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的銷量仍位列前三,但7月銷量的同比跌幅都超過20%以上。據統計,一汽-大眾7月銷售10.09萬輛,比上年同期下滑29.1%;上海大眾7月銷售10萬輛,同比下滑24.8%;上海通用銷售9.55萬輛,同比下滑23.3%。
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輛雙雙突破2300萬輛,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今年的情況不容樂觀。從7月全球汽車銷量來看,中國市場新車銷量不及美國位居第二;從增長率來看,美國7月新車銷量同比增長了5.3%,德國、英國新車銷量同比分別增長7.4%和3.2%,表現均好于中國市場。這對于把中國市場作為利潤主要來源的國外車企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各個車企、評估機構紛紛下調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全年預期,其中福特的預期最為悲觀。據外媒報道,由于包 括經濟增速放緩、車輛限牌以及股市震蕩等多個因素導致汽車銷量下滑,福特認為2015年中國汽車銷量將出現15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巴克萊分析師也將中國2015年全年的乘用車銷售預期漲幅從8.5%下調至1.7%。
國內人士的觀點也大多悲觀,中汽協會之前已經將全年增速預測調低至3%。在今年6月舉行的全球汽車論壇上,東風集團副總經理劉衛東就直接表示,中國車市已進入拐點期,未來幾年行業增速可能持續低于3%,甚至出現負增長。還有專家認為,即使9、10月銷量有所反彈,今年車市全年能夠實現正增長已算不錯。
庫存壓力居高不下
車企的全年銷量目標都是在年初就制定好的,雖然今年大部分企業在制定銷量目標時對增幅的要求已經有所降低,不過,面對近期的汽車市場表現,年初的預測還是過于樂觀了。
在汽車整體銷量增速不斷趨緩的情況下,車企仍然按照年初的計劃排產,向經銷商大量壓庫,經銷商的庫存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對我國汽車經銷商經營狀況所作的調查,經銷商的存貨周轉周期平均為49.5天,折合1.66個月;狀況最好的寶信汽車,存貨周轉周期為1.25個月,而狀況最差的龐大集團存貨周轉周期超過2個月。調查也顯示,經銷商的資產復制率較高,普遍在70%以上,甚至超過80%,即便是大經銷商集團,其資金鏈依然繃得很緊。
去年12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就向工信部、商務部遞交了《關于汽車流通環節經銷商庫存高企、引發大面積虧損的報告》,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3.4%,這是該指數連續第10個月處于警戒線以上。
J.D.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副總裁梅松林認為,面對微增長,車企首先會增加經銷商庫存,當經銷商的庫存達到承受極限時,必然就會采取相應的營銷措施。上半年汽車市場出現的“官降潮”就是車企應對市場低迷、庫存高企的手段。今年4月,上海大眾率先開啟官方降價序幕,一汽-大眾、上汽通用、長安福特、東風標致等主流合資車企紛紛加入;8月,北京現代開啟了8年來的首次官方降價,對旗下ix35和全新勝達兩款SUV車型官方指導價下調最高達3萬元;這期 間,上汽、長城、江淮等自主品牌車企也紛紛宣布降價,并涉及熱銷車型。
不過,從市場表現來看,車企的“官降”并沒有對銷量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經銷商庫存一直居高不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7月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仍處于警戒線以上,已比上月大幅下降了11.2個百分點。根據乘聯會的統計數據,7月汽車廠家批發量為120.6萬輛,低于124.1萬輛的終端銷量。崔東樹表示,這種情況在之前是不會出現的。令人欣慰的是,由于經銷商面臨經營困難,廠家為維護銷售渠道穩定,開始通過大幅下調經銷商配車來助其消化庫存。
車企要做好過冬準備
中汽協會的統計顯示,7月中國品牌和新能源汽車的表現成為低迷車市中的亮點。中國品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主要得益于SUV車型的支撐,而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增長與政策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曾經與SUV車型共同拉動車市增長的MPV車型,7月出現銷量下滑,同比、環比分別下降5.3%和10.7%。“細分市場新的增長動力不足是今年下半年車市所面臨的問題”,崔東樹表示,2013年的A級SUV暴增和A0級MPV增長是車市增量重大推動,2014年的A0級SUV成為四季度的重要增量。他認為,近期車市細分市場新增量點仍不突出。
庫存高企、價格戰升級、車企減產,中國汽車市場表現持續疲軟,對車企來說,冬天可能剛剛開始。在泰博英思(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汽車行業總監孫木子看來,今年的車市走勢將持續悲觀,他認為目前驅動汽車增長的增量因素不明顯,經濟增長乏力以及股市震蕩,這些都難以讓中國車市在下半年有所起色,預計今年一季將比一季的情況差,第四季的情況或將最糟。
崔東樹則預計,春節前車市將有所回暖,不過,從IMF、亞行等預測的明年經濟前景看都不是很樂觀,有持續下行的壓力,因此明年車市依舊有較大壓力。他認為車企應該“做好1年以上的過冬準備”。
車市增速放緩,給車企帶來的將是更加激烈的競爭。崔東樹表示,車企需要挖掘低增長下的結構性市場機會,穩健經營,減少擴張沖動;探索電商與4S體系的融合,創造更好的新業態,確保經銷商盈利。同時,幫助經銷商降低庫存,隨時調整商務政策,維持穩定的經銷商渠道也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