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白色的abb機器手,用十幾只黑色的小觸角,從高處整齊劃一地銜起一塊長方形的透明玻璃薄板,并從右向左靈活旋轉了180度,于身后輕輕的放下了這塊薄板。
這是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正泰太陽能”)于德國光伏生產基地的真實一幕,8月22日這天,身臨其境的你,不禁會發現,大部分的光伏組件制造環節在這家工廠內都已被機器人所替代,員工的身影并不多見。這也是中國企業中第一家實現全部自動化生產的光伏公司。如果所有的新能源生產車間都由機器人來操作的話,操作員的數量也將被大大降低。
正泰太陽能副總裁陸川曾向記者介紹,片中的工廠,是一家2014年3月從已破產的德國知名光伏企業Conergy公司手中收購的德國組件廠,它主要服務于歐洲客戶,提供高品質的光伏組件產品。
坐落在德國東部法蘭克福奧登市內的這家工廠,3公里的路程就能抵達波蘭,與柏林相距100公里,門口有可直達鹿特丹港的鐵路,物流交通便利?;诘聡S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及測試設備優勢,這里也承擔部分的光伏研發測試功能。
德國工廠高度自動化
德國勃蘭登堡州法蘭克福奧登市議會已將德國廠附近的道路命名為“正泰大道”(Chint Avenue),這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條以中國企業命名的道路。在德國,這種做法不算流行,此前只有博世、西門子、戴姆勒等公司有過相同的經歷。
陸川說,當時的這筆收購屬于資產性收購,價格不到600萬歐元,類似的中國國內自動化生產線加上所有廠房和動力設施,投資至少1400萬歐元上下;如果是全德國產的自動化設備,出價還要高出40%以上。
陸川8月23日在電話中告訴本報記者,這家德國工廠收購過來時已是全自動化的生產線,涵蓋了電池片單串焊、排版、層壓等工序。此后公司又把接線盒灌膠、組件四周包邊等業務也納入至機器化操作的領域,因此這一德國廠的自動化操作更上了一個臺階。
“我們廠內有5條線,每條線60兆瓦,總計300兆瓦。這里有幾十臺的機械自動化設備。”陸川表示,以前一條線可能最多需要上百號人,但現在12個員工就足夠了,員工們的大致的工作是:在每個工序做好后看看設備是否出問題;用眼力觀察整個做工流程(又稱“visualtest”)、對個別產品察看并決定是否需要返工。
“國內企業中,也有部分生產線實現自動化的范例,但與德國如此的高度自動化生產線相比,或許還有差距。”陸川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一條生產線有50人,至少一半都是做單串焊組件的,但現在這份工作由機器手(即自動化串焊機)來代替即可。
國內部分廠家也有自動化流水線,如微山經濟開發區的山東潤峰電力有限公司500兆瓦光伏組件車間中,關鍵部位也采用了智能機器人技術,它是國內第一條全自動的進口高端流水線。該公司形容“原來在傳統流水線上需要數百人作業所實現的產能,現在只要9個人就完成了”,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陸川也表示,未來正泰太陽能將把杭州生產基地的生產線中撤出,但會保留一條全自動的生產線作為示范線。
上半年出貨增長快
陸川對記者透露,上半年光伏市場整體趨好。“這家德國工廠的出貨量就有90兆瓦左右,而國內,正泰太陽能的銷售量為160兆瓦,出口量在400兆瓦上下。去年上半年,正泰太陽能總計的出貨量為400兆瓦左右,因此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有較大的增長。”但他同時強調,國內對海外的出口量雖然增加了,但上半年,整體的組件價格并不高,去年上半年大約在每瓦0.58美元上下,而今年上半年平均為0.53美元。
1~6月,大部分光伏企業的營收都是同比增長的,但利潤表現不一。億晶光電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4.2億元,同比增加近12%,不過歸屬于上市公司的股東的凈利潤為0.33億元,同比下降了67.8%。林洋電子上半年的營收為11.73億元,同比增長近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是1.69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單季的營收為6.69億元,凈利潤8959萬元,分別同比增長46%和25%。
“我們預計國內下半年還會繼續維持火熱的局面,整體安裝量會超過上半年,組件銷量也會超過上半年,同時自有電站下半年也會并網發電,下半年業績有望好轉。”東北證券分析師分析師龔斯聞說道。
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累計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高達35.78G瓦,其中光伏電站為30.07G瓦,分布式光伏為5.71G瓦。1-6月的發電量為190億千瓦時,同時,今年至今的新增光伏電站為6.69G瓦,新增的分布式光伏為1.04G瓦。上半年,新增的光伏裝機為7.73G瓦,是去年的3.4倍。棄光電量是18億千瓦時,主要在甘肅和新疆地區,如甘肅的棄光率為28%,新疆(含兵團)棄光電量為5.41億千瓦時,棄光率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