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雙林集團收購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箱項目完成交割,此宗并購金額達1億美元,是2015年寧波最大的境外并購項目。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近年來,發生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海外并購高達數十起,一宗宗案例,顯現出浙江汽車零部件企業面對國際化,不僅態度主動、興趣更大、能力更強,而且更希望通過并購來獲取先進技術、優質客戶和全球市場配套機會。然而,通過海外并購是否能順利整合資源,目前看來仍舊是一個挑戰。
汽車零部件行業如此頻繁的并購,究竟為哪般?雙林集團有關人士表示,這跟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環境有關。中國汽車產業的增長速度放緩,競爭也日趨激烈。過去,這個行業的高速增長集中在技術附加值低和資源消耗大的產品上。
記者從相關行業協會了解到,目前全省一萬余家零部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只有700多家,平均年產值僅0.56億元。在此背景下,整合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實際上,近年來,汽車零部件行業一直處于整合發展階段。
有行業分析師指出,國內零部件企業要想通過自主發展實現產品升級非常困難。相比之下,海外眾多本土配套的零部件企業有技術和客戶資源,資金和市場空間則是短板。順理成章地,并購就成了許多國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選擇。
根據普華永道日前發布的預測,201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兼并收購交易額或創下480億美元新高,幾乎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上。更多最新汽車零部件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汽車零部件兼并收購迎來高潮
分析表示,201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兼并收購向著大規模方向發展,雖然總交易次數可能從2014年的217起下降為201起,但由于5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明顯增多,總交易額可能創480億美元新紀錄。
201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兼并收購總交易額為140億美元,分析對2015年的預測值將達到去年的3.4倍左右。此前最高值為2007年的350億美元。
汽車零部件之所以迎來收購兼并高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零部件制造商認為,規模和技術經驗需求在增長,一方面是自動駕駛對軟件發展產生推動,一方面是燃油經濟性壓力對硬件升級帶來催促效果。
從全球各區域市場而言,在美國皮卡和SUV領漲車市,促進了零部件供應商合并;同時汽車制造商紛紛在中國擴產,并在歐洲實現復蘇。
在零部件供應商自身,走過了大蕭條時期之后,這些公司積累了現金等待投入應用。分析人士表示,過去5年里汽車行業盈利性非常好。
普華永道將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評估為“買家、賣家和資產不良者”等分類,基于公司數據和高管評論進行判斷。
采埃孚和麥格納領銜
2015年5月份,采埃孚完成收購天合公司,交易金額124億美元,完成兼并后將形成全球規模第二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不過該交易去年敲定,完成流程周期較長。
2015年7月,麥格納宣布19億美元收購德國格特拉克,控制了全球最大的獨立傳動系統制造商,旨在全面發力傳動領域。
Dietmar Ostermann指出,自從2009年以來12家最有收購意愿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10家利潤率增長速率超過了未展開收購的其他零部件供應商。
研究還發現,私募股權公司越來越熱衷于收購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以2014年為例,在所有交易中占據了27%比重。而以往私募股權作為買家的比例只有10%。
Ostermann解釋道,私募股權基金認為汽車行業存在長期增長戰略,并且技術發展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受到私募股權公司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