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全球市場,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兼并重組案例層出不窮。今年上半年,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延續了這種趨勢,既有如光洋股份5.5億元收購天津天海同步器100%股權這樣國內企業間的資源整合行為,也有如采埃孚完成收購天合這樣國際零部件巨頭間的并購,更有如中國化工橡膠高達70億歐元收購倍耐力這樣海外并購的大手筆。
當前,全球汽車零部件資源在買與賣中進行篩選整合,各細分行業競爭格局也因此而時時發生改變。分析今年上半年的案例不難發現,現階段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呈現出交易規模巨大、方式靈活、效率高、數量多、時間短等特點。
■調整期已然到來
今年以來,全球涉及汽車零部件的案例非常多,接近40例。仔細梳理這些案例,記者發現,涉及到的汽車零部件既有發動機、變速器、汽車內外飾、汽車座椅、輪胎等傳統零部件,也有芯片、傳感器、電機、車載電子、主被動安全技術、駕駛輔助系統等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駕駛新技術、新產品,涵蓋內容非常廣泛。
并購行為如此之多,原因何在?從汽車及零部件行業發展特點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全球化配套的需要。當前汽車廠商都在降成本、提效率,自然不愿為不同的設計和模具而支付多余的費用,這就要求零部件企業必須具備全球供貨能力。二是當前零部件企業正在由單一產品供應商轉向系統集成供應商,這要求零部件供應商重新分工。三是新能源汽車、汽車電子、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對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通過并購獲得新技術比自主研發更快捷。
此外,還有一些并購是資本運作的結果,這種現象主要存在于歐美等國外企業之間。對于汽車零部件行業目前這種形態,一位投資公司負責人曾告訴記者,在全球經濟放緩、汽車產業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汽車零部件行業正進入調整期,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調整期過后,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將形成新的格局。
■國內企業并購以國企為主
在上半年的并購中,中國企業的并購行為雖數量不多,但卻是值得關注的,發起并購行為的大多是國企。“大而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汽車及零部件行業,對此,中國零部件企業正以實際行動來改變。從這些企業實施的并購行為可以看出,它們對國際化理解的加深、對企業專業化認知的加強,更可以感受到它們對學習、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迫切愿望。聯合研發、產業集成發展的種子已經在國內零部件企業中萌發。“提升品質、打造國際品牌”是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國內積極整合、海外并購重組的重要目標。除零部件企業自身需求外,經濟環境和國家政策也是推動上半年并購重組行為頻發的因素。春暉資本董事長汪大總前不久表示,去年以來,國家持續推進整合資本市場的簡政放權措施,這對提高零部件企業并購重組效率有很大作用。
今年5月,國務院批準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制定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方案,形成國有資本流動重組、布局調整的有效平臺。業內專家稱,這將促進混合所有制發展,推動汽車行業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快速整合,兼并、分立、剝離等各類重組動作的頻率都會升高。
■在多元化與專業化的選擇中前進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全球汽車零部件產業分工一直處在變動中,專業的零部件公司和綜合性的零部件企業集團在“多元化與專業化”的選擇中前進。
統計來看,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間的并購重組存在一定共性,但在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參與的案例中,更多體現出對未來 產 業結 構 布局和可持續盈利的判斷。
汽車零部件巨頭并購重組的戰略意義非常突出,如美國李爾公司通過收購擴張國際新市場座椅業務、采埃孚兼并天合組建全球零部件新巨頭、恩智浦聯手飛思卡爾打造半導體巨頭、哈曼連續收購多家公司完善汽車業務、馬勒全球收購劍指新技術等,這些都很大程度影響著未來全球零部件產業格局分布。
此外,在全球經濟增速普遍放緩的情況下,多數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集中的新興汽車市場,存在著產能閑置、資本浪費的現象,需要不同程度的整合調整。同時,新能源、主動安全以及智能化等新興產業的培育與成長,也離不開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很多零部件企業希望通過并購重組掌握產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