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會現場
第五屆中國再生園區大會6月26日在湖北宜昌落下帷幕。經濟學家、技術專家與再生資源業界代表,共同就新常態下的再生資源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發展進行探討。致力于打造再生資源全產業鏈服務平臺的易再生網作為特約媒體亮相,并從多個角度對大會進行了關注及報道。
行業發展要緊密結合政策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龍少海代表主辦單位通報了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的總體情況,對下一步的走勢及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強向大家介紹了國家再生資源示范工程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下一步國家稅收政策的走勢。他全面回顧了“十二五“期間國家對再生資源行業的支持政策,針對”十三五“期間國家在行業頂層設計、財政稅收支持政策、標準體系建設、技術創新引導、創新模式推廣等方面的政策走向作了介紹,并特別強調:行業發展要緊密結合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京津冀一體化等重大發展戰略,充分利用自貿區金融政策,尋找新的商機。
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審核登記部主任李淑媛就我國廢物進口園區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和近年來在規范管理上的一些新舉措做主題報告,對全國各地各個不同種類的園區在發展中所取得成就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航油集團原副總裁、中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原總裁陳九霖先生認為,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至關重要,但目前依然是一個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領域,因此也意味著存在巨大的并購潛力與商機;但這一領域也存在著許多風險,諸如財務風險、法律風險、文化沖突與并購整合風險等。陳九霖還用一些典型案例給大家帶來了另一視角看待再生資源國際并購問題的思路。
城市礦產開發仍有巨大空間
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執行主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首先就國外城市礦產開發與我國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概括了全球再生資源產業的總體情況:20世紀末,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規模為2500 億美元,本世紀初已增至6000 億美元,到2010 年達2.2 萬億美元。在未來30年內再生資源產業為全球提供的原料將由目前占原料總量的30%提高到80%左右, 產值超3 萬億美元,提供就業崗位3億個。他以日本為例介紹了發達國家的經驗:日本在循環利用方面具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每年廢棄量約為550萬輛,回收利用量約占總量的75%。日本的汽車循環利用分為再利用車、再利用零部件和報廢拆解幾大部分,循環利用的總體原則是可用盡量用,可以恢復的整車及部件都能認真修復,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有巨大的空間。
怎樣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去觀察和了解再生資源產業也是代表們共同關注的問題,華泰證券執行董事弓永鋒博士從投資咨詢者的角度,系統地梳理了整個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產業的大致輪廓,讓代表們從一個更開闊的視角認識再生資源產業發展脈絡和走向。
在談到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產業發展現狀時,這位帶領團隊專門研究再生資源和環保產業的專家稱:我國汽車保有量今年快速飆升,2015年前后逐步進入第一個汽車報廢的小高峰,如按照發達國家報廢比例計算,2015年后年報廢企業有望達到800萬輛以上; 汽車五大總成“再生制造”應用于維修市場的相關條令有望出臺,這將引爆汽車拆解環節的投資激情;由于全國拆解企業牌照數量有限,重點城市汽車拆解牌照的爭奪戰已經打響。他還介紹了一些大型企業在布局全國開展并購重組方面的新動向。
《經濟日報》出版社社長韓文高分析中國經濟的總體狀況時認為,拉動經濟的舊引擎已經熄火。從目前來看,“投資、房地產、出口”這三駕馬車已經緩步,意味著投資拉動經濟的時代已經終結;但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新引擎尚未找到或者說尚處于無力點燃的狀態。
韓文高圍繞“互聯網+”談了自己的看法:對于目前“互聯網+”正在蓬勃興起的趨勢,他認為“互聯網+”主要的影響在服務業,制造業特別是基礎材料產業切莫掉入概念炒作的陷阱,雖然制造業和基礎材料以及環保產業中也有服務業的成分在里面,但“互聯網+”畢竟是服務業的一場革命,切莫一窩蜂跟著炒作;一個國家財富的創造還是要靠實體經濟,希望大家認清趨勢,適應變化,該堅守的絕不放棄。
《資源再生》雜志主編翟昕在與參會者交流時表示,制造業面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首先要解決信息的對稱,形成盡可能開放的信息渠道,包括研究、產業、金融服務等;對于再生資源產業來說,首要的問題在于如何借助“互聯網+”這個工具,形成“政、產、學、研”的一個完全透明的交叉網絡,可預期的目標是要實現供需雙方的信息準確及時。他指出,就本質而言,互聯網化的特點是去中間化,互聯網化使得世界扁平化、平等化和延伸化,互聯網就是要實現開放、透明、共享、平等匯聚、互動,資源再生產業應通過互聯網+的力量實現這一產業的互聯互通,瞄準的目標還是循環型社會的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