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制造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遠遠超過20%,制造業在德國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
制造業的絕大部分分支領域,也處于世界領先行列。機械設備制造業的行業分支,無論是機床、建筑機械和紡織機械等整機部分,還是軸承和變速箱等機械零部件,都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德國貿易和投資署2011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德國近90個機械設備制造部門中,有17個部門處于世界領先行列;以營業收入來衡量的話,電力傳輸工程、材料處理技術、通風技術、機床設備和農用機械等12個部門位居世界第一位。正是這些主導性的分支部門,構成了行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德國制造業在技術研發、追求創新方面不遺余力。2007年,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全行業科研投入47億歐元,創新投入107億歐元,占其銷售總額的8%。2008年,在創新方面的投入為130億歐元,與十年前相比大約翻了一番。2010年,德國的機械設備制造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支出達到52億歐元。歐洲專利局大部分的機械制造專利申請都源自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成為德國最大的工程師聚集地,2010年德國約有167500名工程師在機械制造領域工作。
受資源稟賦和市場狹小的制約,德國制造業從一開始就主要依存海外市場,出口成為增長的首要引擎。以出口為導向,是德國制造業的一個典型特征。德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出口市場廣闊,有四分之三的機械設備產品銷往國外。在機械設備制造業的32個行業分支中,有17個行業分支德國居于全球市場首位,8個行業分支中位居世界第二位。
德國制造設備的出口目的地,最重要的當屬歐洲。歐洲37%的機械和設備是在德國生產的,德國超過40%以上的產品銷往歐盟27國。根據2013年的數據,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有將近八分之一的產品出口到中國,五分之一的產品銷往意大利、俄羅斯和東南亞,與美國的出口貿易也發展迅速。
德國的制造業企業以中小型為主。以機械設備制造為例,只有2%的企業擁有員工超過1000人,很多機械公司為私人所有的家族企業,以小批量產品制造為主,受規模約束,無法進行多元化經營。為保持競爭優勢,他們在生產技術和研發能力方面狠下功夫,產品大多“又精又專”。只有幾個專業領域的標準產品,如軸承,是以大批量進行生產的。德國的機械設備制造業憑借其兩萬多的產品類型和較高的技術水平,排在世界首位。
機床行業作為德國的機械工業五大分支之一,一直是德國制造的驕傲。現在,德國機床在質量和技術上也是毋庸置疑的領導者,其中重型機床、精密機床,以及金屬成形機床制造尤為突出,約60%的機床為數控機床,在全球范圍內樹立了高、精、尖的形象。
目前,在機床制造領域處于世界前10位的都是德國企業,如德國通快集團、吉邁特公司、舒樂集團等。吉特邁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金屬切削機床制造商,在歐洲擁有十個工廠,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和生產、物流優化。在生產企業的背后,是強大的全球銷售網絡,其下屬的德馬吉銷售及服務公司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事機構。
上海的第一家歐洲境外工廠已于2003年正式竣工投產。1923年創建的德國通快集團,最初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產電動工具的家族小企業,現已成為機床、重型機床、激光技術、電子產品,以及醫療技術開發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通快集團看好中國市場的良好發展前景,自2000年開始在中國投資,先后在江蘇、廣東等地建立7家子公司。
通快公司在中國20多個城市設立了銷售及售后網點,目前已在中國安裝的機床數量超過2000臺。舒勒集團創立于1839年,1852年開始生產金屬加工機床。集團為金屬加工行業提供機器、生產線、模具、工藝和服務,同時也是鑄造技術領域的市場領袖,擁有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沖壓線。為響應工業4.0號召,2014年新推出了新一代橫桿機器人。橫桿機器人配備了工藝數據界面,并作為檢測手段報告錯誤數據,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