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有多么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一句話或許可以看出端倪,他說:“如果微軟不成功,我可能去開發智能機器人。”
在中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已經是世界公認的制造業大國,同時已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向工業化后期快速過渡的階段。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人口紅利的消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發展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術將成為必由之路,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機器人要發展,關鍵是應用,現在這么多的工程師都沒培訓出來,造出來賣給誰?說白了就是技術應用配套沒跟上。”一位機器人企業董事長告訴記者。
一位企業家對記者表示:“要做應用,就要把多個機器人連起來,那么這么多機器人怎么協同工作,軟件架構怎么設計,這才是核心,單純搞個機器人,是沒用的。”
目前國內機器人雖然在實驗階段也完成了點焊、弧焊、搬運、碼垛等多領域的應用,但從實際長期應用來看,并未得實踐。在上下料搬運方面,已經開始能看到國內機器人的身影,但焊接等高難度的控制領域,還鮮有國內機器人的身影。
西門子在機器人制造方面的真正產品是工業軟件,他們和很多機器人硬件制造公司有合作。西門子提供軟件來幫他們管理機器人或仿真制造等制造過程。機器人或機械手假如沒有操作軟件,就像人缺少了大腦,不會有智能應用。此外,西門子還能幫企業管理或設計機器人,管理企業的制造工藝或者制造的流程。
中國的優勢在于中國現在有很多的制造企業,而這些國外恰恰沒有,這可能是中國機器人行業的優勢,可以有大量的機會和下游企業聯合開發。
這樣的做法,已經有企業嘗到了甜頭。“作為機器人開發應用提供商,我們一般和企業方合作,根據企業的需求來進行二次開發。比如,我們和浪莎襪業合作,開發一款無縫折疊及檢測機器人,效果非常好。”北京的一位企業人士表示。
工業機器人在應用過程中,會非常復雜,比如要加非常多的傳感器,測力度,只有信息量足夠大的情況下能把他數字化,只有數學上能建模,才有可能應用。而眾多數字化的信息采集,單靠機器人企業是難以完成的。因此,聯合起來二度開發,才能讓機器人真正變得有用。
一旦中國工業機器人在下游應用端擁有了自己的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將讓中國機器人變得更為自主。
這一點就連日本企業都已經看出來了。日本的安川電機負責人稱,在機器人化的過程必須具備工件精度的提高、系統和應用(工具),這是中國市場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