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企業和經濟觀察家認為,三~五年后在沿海地區大概有一半左右的傳統制造業企業會離場,主要的原因是過去三十多年的賺錢方式在2014年開始發生了大的變化。
在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們的土地很便宜,勞動力很便宜,稅收優惠,對環境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四大優勢,都跟成本有關系;但是今天,至少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這四大優勢全部都喪失掉了,這是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大問題。在此狀態中,真正遭遇最大危險的還不是中小企業,而是那些雇工在幾萬人到二十萬人之間的大型企業;因為,他們原來所熟悉的各種各樣的模式都發生了變化,品牌老了,人才、資本也產生了很大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通過真正的“轉型升級”得以存活得有聲有色的中小企業并不在少數。那么,傳統中小制造業企業面臨的轉型方式是什么呢?
第一,做專業公司。以往,有些企業家因為敢于冒險、抓住機遇締造了輝煌業績;未來,企業持續經營必須靠管理,管理的假設前提是“兩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保證穩健運營才是制勝的關鍵。所以,2015年以后,如果你還在做企業的話,千萬不要去做多元化的企業,未來真正有機會的是在一個非常窄眾的市場里面做專一產品。德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訣竅就在于:有野心勃勃的目標,不做多元化,貼近客戶并成為卓越者的伙伴,攥緊客戶關系,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自己的行業地位,保護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創新、創新、再創新!
第二,必須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企業。所謂信息化再造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包括供應鏈流程、生產流程、財務流程、HR流程、公共管理流程、學習流程等在內的企業所有內部流程,另方面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第三,要實現個性化制造。二十多年里,在中國賺到錢的都是大制造企業,如規模最大的服裝公司、領帶公司、微波爐公司、冰箱公司,未來恐怕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未來市場將進入更徹底的消費者主導階段,由客戶發布自己要些什么,要求的價格是什么,然后由商家來決定是否接受客戶的要約。假如商家接受,那么交易成功;假如商家不接受,那么交易失敗。這就是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反向牽引制造業形成新的競爭力的C2B(Customer to Business)模式。C2B的本質就是個性化的用戶經濟。
當前,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都面臨這三個改造。在大企業面臨非常大的困難的時候,中小型企業通過專業化改造、信息化改造和銷售模式改造將會首先獲得新生。要說明的是,在今天的中國沒有夕陽產業和傳統企業,只有夕陽的人和傳統的人。美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說,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所以,我們面臨著的2015年將仍然是一個產業劇烈變動,讓人非常好奇和充滿希望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