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市汽摩配產業基地瑞明集團的澆注生產車間,一排橘紅色的機械手正在自動運轉。長長的機械手從容器里舀出高溫的鋁溶液,再倒入模具內。用機器代替人工澆注,不僅釋放了大量人力資源,還將效率提高了六七倍。在龍灣工業園區的泰昌鐵塔,機器自動把原材料送入機器,使用自動化設備解決這些重復性工作,可以讓擁有更高技能的工人投入到價值更高的工作中去。鑄件拋光工作現場產生的金屬粉塵對人體有害,為使工人遠離粉塵,浙江金石家居研發了全自動模具拋光機器人,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面臨招工難和競爭壓力陡增,越來越多的溫州企業開始用機器人取代人,從事各種生產工作,從而迎來了一個“機器換人”的高潮。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提升,企業也不再滿足于引進外來設備,金石、東蒙等一大批企業熱情投入到自主研發中。未來“機器人”不再僅僅扮演替代勞動力的角色,將更智能化,而人則通過智能技術為其注入“思想”,進一步改善生產。
“機器”催人奮進
記者手記
近來,記者下企業、進車間,采訪“機器換人”那些事。看到一條條先進的流水線,一排排動作整齊的機械手,一臺臺花巨資引進的生產設備,切實感覺到一股“機器換人”的熱潮正在席卷溫州制造業。這也給我帶來一種“機器”催人奮進的強烈感覺。
記得許多年前,正泰流水線上的機械手一度引起各大媒體競相關注,它的先進物流系統自動化立體倉庫更是引來各界人士參觀、考察。如果現在的“機器換人”熱潮已算“燎原之勢”,那當時正泰的創舉算是溫州民企中的“星星之火”。
無論是之前正泰、奧康、報喜鳥等一批企業的自覺創新,還是現在有些企業被人工成本倒逼而進行的機器更新 ,我想帶來的結果都離不開提升:提升效率、品質、技術和管理。
如果換上智能裝備只算是從“溫州制造”邁向“溫州智造”的第一步,那后面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有了先進機器,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操作和維修機器的人。目前不少企業都反映熟練操作機器的人難招。如果缺少技術工人操作、維修這些先進的機器,其結果是企業往往會受制于這些先進的機器。機器人的高效運轉始終離不開人的配合。同時還要考慮機器換下來的人去哪兒,不少溫企的做法是培訓再上崗,這對一些不愛學習 、不適應變化的員工是個挑戰。有人說,工人不會因為新設備的到來而被淘汰,但會因為不適應或不學習而被淘汰。
有了機器、技術,也吸引了人才,如果企業管理、社會環境不提升,人才就會流失,轉型升級就難以真正實現。
從“溫州制造”到“溫州智造”,一字之差,內涵迥然。“溫州制造”之前靠的是廉價勞動力,靠的是低成本,而“溫州智造”靠的是自主創新體系,靠的是技術人才,靠的是思想智慧。要改變這一字之差,唯有個人、企業和社會不斷奮進、提升,才能適應“智造”,實現“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