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闋《念奴嬌•寄語一重》,道出了張國寶對振興民族工業、尤其是民族裝備工業的拳拳赤子心。
在注釋段,張國寶寫道:“第一重型機器廠是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之一。開始定址在遼寧,后因朝鮮戰爭爆發,為遠離朝鮮,選址北移到黑龍江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地區,曾被周恩來總理贊譽為"國寶"。萬噸水壓機、五米連軋機都是一重代表性成就產品。”
張國寶與機械裝備有不解之緣。上世紀60年代從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的他,先后在陜西汽車齒輪廠、原機械工業部、原國家計劃委員會機械電子局機械處工作,可以說一直在跟機械裝備打交道。
張國寶對裝備強國一往情深。出生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后期,童年在列強環伺的新中國建立初期度過,張國寶對西方霸權船堅炮利、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刻骨銘心。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民族工業奮起直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裝備制造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
仍以風電為例。風力發電的成本至少70%來自風電設備成本,而在2005年之前,我國90%以上的風電設備需要進口或是使用國外專利技術制造。購買國外風電設備,其每千瓦折合成本約在10000元左右,而如果采用國產設備,成本至少能降低三分之一。
為扶持本土風電設備企業,國家發改委于2005年7月下文明確規定,所有風電項目采用的機組國產化率要達到70%,否則不予核準。
在國家發改委2006年11月下發的《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中,“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化建設”等詞句俯拾皆是。
鼓勵風電設備國產化的措施成效顯著——到2010年初,我國兆瓦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2010年全年,我國風機總產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國產品牌已搶下國內風電市場85%以上的市場份額,并開始出口海外。
核電裝備國產化是張國寶謀劃的又一篇大文章。新世紀伊始,世界核電開始復蘇,我國提出要“適度發展核電”。隨著能源結構調整、改善環境的壓力加大,2003年后國家將“適度發展”逐步調整為“積極發展”和“大力發展”核電。
核電要大發展,裝備制造能力成了最大的瓶頸。到2006年為止,我國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關鍵設備的對外依存率仍高達90%以上,其中核級泵、閥的國產化率分別僅為4%、6%。
2006年3月,南國鶯飛草長、春暖花開。張國寶在廣州主持召開“紅沿河項目國產化工作研討會”,確定了紅沿河項目主要設備的采購原則,即一期工程的設備整體國產化比例(按價值量計)不低于70%,核島關鍵設備國產化比例不低于80%。張國寶還提出,將大型鑄鍛件和核級泵閥作為核電裝備國產化工作重點。這次會議上形成的意見為我國近年來核電裝備國產化工作確定了方向。
緊接著的2006年4月,張國寶又趕赴北國沈陽,參加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那里召開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核級泵閥國產化第一次工作會議,并做動員。業界評價,這次會議為我國核電企業與制造企業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開展核級泵閥國產化工作拉開了序幕。
到2010年初,我國已成功掌握了二代改進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核島9大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核電設備國產化率從嶺澳一期項目的30%,提高到了紅沿河項目的85%。
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國裝備行業經歷了滄海桑田般的巨變。
——規??焖僭鲩L。2001年中國發電設備產量僅為1300萬千瓦,2008年則已超過1.3億千瓦,7年增長10倍,成為世界第一裝備制造大國;裝備制造業對全國工業總產值、就業的貢獻率均超過25%,對外貿出口的貢獻率更是超過50%。
——技術水平今非昔比。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繼歐洲、日本之外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套提供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的國家;水電單機普遍采用70萬千瓦并在向100萬千瓦邁進;成功建造14.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摘取了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
——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在建的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國產化率達80%以上,千萬噸級大型煉油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一批重大裝備開始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裝備制造業實現了由逆差到順差的歷史性轉折。
——重點企業脫穎而出,挺起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脊梁。一重集團、二重集團、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將世界裝備產業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