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在能源裝備領域,我國將重點推進核電、潔凈煤發電、新能源、燃氣輪機、油氣勘探開發及管道、海洋油氣鉆探、天然氣液化等關鍵設備的自主化制造工作。
在國家能源局近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努力將能源裝備制造業培育成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能源裝備自主化成績顯著
回顧“十一五”我國能源裝備取得的重要成就,張國寶表示,我國能源科技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大型能源裝備制造具備自主化能力。
其中,二代改進型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核電控制系統、鋯管、蒸發器U型管、應急電源、核級閥門等一大批核電關鍵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三代核電超大型鍛件、蒸發器、主管道、安全殼等關鍵設備能夠自主制造。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大型空冷和循環流化床等火電機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兆瓦風電機組形成批量生產能力,5兆瓦風電機組已經下線。±800千伏直流輸電和1000千伏交流輸電示范工程設備國產化率分別達到90%和67%。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裝置實現自主設計和自主制造。3000米深水鉆井平臺建造成功,LNG運輸船和VLCC超級油輪實現“國輪國造”。國產600萬噸成套采煤裝備投入使用,1000萬噸綜采裝備開始試用。
能源要發展裝備須先行
談及“十一五”以來發展能源裝備的體會,張國寶表示,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高科技裝備水平。“能源要發展,裝備須先行。”
張國寶指出,五年來,堅持依托重大工程,推動裝備自主創新取得了明顯成就。在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中積極推進長輸管道設備國產化。堅持以國內需求為導向,優先支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產業關聯效應強、能夠大量替代進口的產品。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核電設備、大型空冷發電設備、海上風電設備等,都是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研制的,取得了很好效果。立足于開放式的自主創新,引進關鍵技術,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高起點、跨越式發展。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在世界上率先進行工程建設和消化、吸收、再創新,力爭形成自己的核電品牌。依托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研究機構,建設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充分調動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力量開展能源科技自主創新。
推進能源科技創新和裝備自主化進程
張國寶指出,“十二五”期間,要推動我國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在“十二五”能源發展,乃至維護國家更長時期的能源安全,科技創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要依托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帶動能源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在“十二五”繼續組織開展“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和“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兩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為載體,增強能源領域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搶占未來能源科技競爭制高點。
要依托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組織重大能源科技攻關。充分發揮好、利用好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的作用,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市場需要,加強自主研發,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研究。重點在核電、新能源和大型油氣田、頁巖氣等領域,發展一批對產業發展整體帶動性強、對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
要依托國家重大工程,推進能源重大裝備自主化。將能源工程建設和重大能源裝備自主化相結合,加強技術攻關和綜合配套。建立健全能源裝備標準、監測和認證體系,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落實首臺(套)能源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政策,加大對能源裝備自主化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對能源裝備產業的規劃引導,推動結構調整,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重點推進關鍵設備的自主化制造工作,努力將能源裝備制造業培育成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