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成果是凌云集團市場開拓和資本運作雙輪驅動的生動實踐,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改革發展的真實縮影。
凌云集團前身河北凌云機械廠,是1966年創建于太行山深處的一家軍工老廠。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戰略重點的轉移,軍品全部下馬,企業陷入無產品、無發展資金的困境。這么多職工要吃飯,怎么辦?
求生存階段,凌云人什么都干過。他們生產折疊式鐵鍬、自行車前后軸、木工家具、玩具手槍、小飛機、釘子,織毛衣、做冰棍、養雞、喂豬等。
軍轉民的企業,雖說面臨困境,但在技術、管理、職工素質方面有優勢。一個偶然的機會,凌云了解到天津微型汽車廠零部件要國產化的消息,于是想盡辦法拿下這單業務。毛利很小,活很瑣碎,但組織研究、攻關之后,客戶覺得這個軍工廠生產的產品跟進口零部件沒什么差別,于是就又來了更多的活。
“這不僅意味著職工有飯吃了,更意味著我們就此邁入了前景廣闊的 汽車零部件生產 領域。雖然當時全國汽車年產量不到50萬輛,一方面我們看好這個市場,另一方面做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面向市場才能為企業贏得出路。”凌云集團董事長李喜增說。
除了汽車金屬零部件板塊,在非金屬零部件板塊,凌云也找到機遇。澳大利亞一家工業管道公司找不到合作伙伴,而凌云在找米下鍋,雙方簽署了天然氣管道的合作開發協議,但銷路不好。經過多方探索改進,凌云用尼龍11材料做成小管在汽車行業推廣,同時研發PE材料替代尼龍11做天然氣管道。這一舉多得既贏得了市場,也最終形成凌云的主干產品。
尊重市場讓凌云學到很多。然而,資本的力量是企業成長的杠桿與支點。多年來,凌云積極探索合資合作的道路,相繼與美國通用合資成立等速萬向節公司,與丹麥橡膠公司合資成立汽車膠管公司,引進外資,打造新的產品發展平臺,順應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需要。
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2003年凌云股份6800萬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兵器首批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2010年凌云股份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4971萬股,募集資金7.7億元人民幣,從而為凌云從5億到百億的騰飛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憑著對市場的把握,凌云逐步形成“股權多元化、產品系列化、經營專業化、市場區域化”的發展模式,并且專注汽車零部件行業和市政工程管道,成為標準的制訂者、行業發展的領跑者。目前集團涵蓋五個子公司,業務領域遍布德國、捷克、墨西哥、韓國、美國、俄羅斯等7個國家。
2012年凌云收購全球最大車鎖企業--德國凱毅德公司100%的股權項目完成股權交割,成為兵器集團工業企業中完成收購海外跨國公司的第一案。凱毅德有150年歷史,擁有840余項專利,是世界車鎖行業的領跑者,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收購以來,在歐洲汽車市場整體下滑的大環境下,凱毅德經營業績保持同比增長,截至5月末,凱毅德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43.36%、利潤同比增長35.4%。
“凌云能走到今天,還在于我們始終重視創新驅動的生命力。”李喜增告訴記者,凌云的產品要達到國際上最好的水平,和國際一流企業競爭,必須重視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領。在全球市場面前,凌云還有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