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產業,以政府為引導,使企業的投資沖動轉化為創業主體和創新主體;這一產業,以企業為主導,實現了資源型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這一產業,以園區為承載,全力構筑全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
長治光電產業園區的成功,為我省民營資本轉型高科技產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為我省突破內陸地區的產業發展瓶頸探索了成功的路徑,也為我省在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先機。
一個產業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可以改變和提升一個地區的形象。
當人類照明史上第三次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時,人們將目光投向了發達國家、發達地區,卻怎么也不會與地處中部的資源型地區聯系起來。在許許多多人的心目中,山西的產業就是“傻大黑粗”,整個地區就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承接地,僅是新興產業的神經末梢。
然而,長治LED產業的迅猛發展顛覆了人們的固有印象。人們看到,歷經3年多的發展,通過垂直整合的方式,一個從藍寶石晶體生長、藍寶石切磨拋、LED外延及芯片、封裝到背光模組、顯示屏、照明燈具及電源驅動、電子白板等應用的全產業鏈基地已經形成。它不但成為國內第一個技術原創型戰略基礎產業,實現了藍寶石到LED終端應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化,而且填補了國內的外延和芯片無知識產權的空白,技術水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成為引領國內LED產業發展的佼佼者。
LED產業是在山西轉型跨越發展浪潮中成長起來的新興產業,是山西資源型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轉型高科產業的成功典范。
【突破】從資源依賴向高新技術的華麗轉身
從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到2009年的上海世博會,從天安門廣場的巨幅屏幕到全國各地街頭賓館的觸摸顯示屏。LED在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角,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每一個山西人都在思考,這些產品什么時候才能鑲上山西的標識。
這是一個共同的愿望,這是一個共同的夢想。
如今,伴隨著山西產業結構的調整,山西人的LED夢想終于成真。
在長治城南的光電產業園區,是一個集聚了全國LED全產業鏈的工業園區。在園區,目前已集聚了9家企業,形成了上下貫通、自成一體的生產格局,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群。
長治LED產業的起步是同臺灣合作開始的。創業人李建明至今記得,2008年第一次隨山西商務代表團到臺灣考察時,自己只是去充個名額開開眼界,不但對LED陌生,就連臺灣也是小學課本里的印象。
然而,一路的考察讓他茅塞頓開。在考察臺灣的LED企業時,他才發現身邊的電視、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居然在外國人的掌控之中,就連生產LED燈具的芯片也全部依賴進口。這使他極為震驚。臺灣客商介紹說,目前大陸出臺的產業振興計劃,明確將LED列為新興產業鼓勵扶持,但在臺灣的產業規劃序列中早已退出。這并不是說LED產業在臺灣不重要,而是LED在臺灣已滲透到各個行業。盡管如此,臺灣的LED產業在世界產業分工中也只占有微乎其微的份額。
一種心靈的沖擊,使這位民營企業家將目光投向了這一新的產業。在隨后的考察中,他才明白,LED將取代傳統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成為一個國家不得不為的戰略性基礎產業。在隨后頻繁的交流中,兩岸企業家的共識上升為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合作成為必然。
與臺灣的成功合作,堅定了長治市政府轉型發展的信心。長治市專門成立了發展LED產業課題組,邀請國內眾多光電學知名專家加盟,制定出臺了長治市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按照這一規劃,整個項目完成需要30億元,這相當于一個富裕縣一年的財政收入。
政府的憂慮也是企業的擔心。在“山西煤老板”被異化的環境中,一個民營企業家沒有去炒房,沒有去一擲千金揮霍浪費已難能可貴,而要將從煤炭產業中獲取的資金投入到一個陌生的產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賭注。周圍的一片質疑,曾使這位民營企業家一度動搖。
為了消除民營企業的疑慮和擔憂,長治市政府確立了以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思路,以財政資金作為種子資金,吸引和撬動民營資本融入高端產業;這在當年還是一個政策禁區。當時,由政府以資產運營管理公司的名義出資5000萬元參股,吸納長治南燁集團2億元,共同組建了長治高科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展開LED產業的前期和基礎性工作。
在LED產業發展中,長治市政府始終遵循了讓企業唱“主角”而不唱“獨角”的原則。圍繞項目建設,政府成立了“一線工作室”,“墻內事企業辦,墻外事政府管”,全力負責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土地、資金、電力、環保、手續等方面的問題,并按照產業園區進行整體規劃落實。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LED封裝項目就完成了廠房建設、設備安裝,并生產出第一批產品。同時,繼續加大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鋪開了LED外延芯片和LED藍寶石襯底兩大項目,用3年的時間貫通了全產業鏈條,生產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照明產品和省內第一臺電視白板,實現了我省LED產業發展的重大突破。
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投資沖動,政府的有效引導和良好服務,使企業家幾年間相繼將27.5億元的資金從煤炭產業轉移到LED產業,資本優勢迅速積聚為產業規模優勢,并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規模型產業園區,這也奠定了我省在全國LED產業布局中的地位。
【發展】從機會思考到戰略思考的升華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這是當年LED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長治企業家的親身經歷。
2011年,長治光電產業園區的LED封裝項目竣工,這是我省LED產業的一大喜訊。但對企業來說,卻是花錢賺吆喝。
當時,LED照明項目已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和大連、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形成規模,全國LED企業已突破3000家,我國也已成為全球的LED加工廠。一些地區對LED產業重點扶持、資金補貼乃至市場壁壘形成的無序競爭,帶給市場的是惡性的價格戰。
這對于剛剛進入市場的長治LED企業來說,產品成本過高、市場網絡不健全的弊端充分顯現。銷售渠道的不暢、拓展市場的乏力,使元器件大量積壓,企業連續數月虧損,產業發展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
市場分化與重組的加劇,帶給企業的還不止這些。世界霸主在享受上游產業豐厚利潤的同時,加緊在華布局,而沿海發達城市的一些企業則把內地作為他們產業轉移或延伸的跳板,將尚不成熟的技術和產品拿到長治進行試驗,不但導致了關鍵項目的長期擱淺,還將長治拖進了一連串無休止的司法訴訟。
內陸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路如何走,成為長治LED產業發展必須跨越的坎,也成為企業家認真思考的課題。
面對LED市場的無序競爭,長治市政府和企業決策者共同研究對策。他們看到,政策引導下的LED產品市場,固然會使一些企業獲得暫時的經濟收益,但由于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加之技術的更新快,我國LED的前端基礎產業還是一個薄弱環節。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基礎產業的基礎,而對于一個產業來說,則直接影響著LED產品的性能、質量、成本及下游應用產品的滲透程度及覆蓋范圍。他們意識到,要想成為LED產業的贏家,必須垂直整合LED行業。
這是一個從機遇思考向戰略思考的重大轉變。垂直整合,既是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重點,也是一個產業生命周期的基礎;既是產業鏈的構建過程,更是供應鏈的完善過程。特別是在行業標準尚不規范的背景下,既是一個產業品牌培育、品質認同的過程,更是一個價值鏈的形成和延伸過程。在反復論證后,長治市政府決定以山西南燁集團為主體,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增資兩億元參股,從前端做起,以封裝為突破口,通過垂直整合的方式,在園區內進行整體開發,構筑LED全產業鏈。于是,在10億只LTCC-LED封裝項目正式竣工投產后,園區內投資20多億元,迅速鋪開了LED外延芯片和襯底兩大項目。
以一家企業為主體進行垂直整合,消除了不同企業間的摩擦,推進了項目的整體性、協同性和產業的關聯度、集中度。在加快前端產業布局和建設的同時,企業著眼于國內一流、國際領先水準,同步進行了基礎產業的技術裝備和設施配套,建立了全國同行業一流的科研團隊、實驗室和檢測體系。伴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和不斷成熟,產業以CART結構、N-spacer技術、表面及側壁粗化技術、襯底轉移及晶片壓合、DBR結構、ODR結構及CBL結構等多項先進技術在外延及芯片中取得巨大的優勢,特別是自主研發的CART結構及襯底轉移和Moly襯底壓合技術,使產品性能和壽命得到全面提升,為下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過硬的品質保證和明顯的成本優勢。
這是一條與全國許多地區不同的產業發展路徑。在許多地區通過產業垂直分工、水平整合試圖在某一個層面獲取競爭優勢時,卻不得不面對產業銜接的掣肘;而在許多下游企業力求向上游產業突破時,長治市光電產業園的前端產業已經形成。以LED封裝為技術突破口,以園區為承載,園區加速產業鏈條向下游的拓展,全面提升產業的應用開發力度,相繼鋪開了半導體照明項目、室內外顯示及電子白板燈項目。并且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形成了完整的半導體照明顯示產業鏈和電子白板產業鏈,產出了我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白板和半導體照明顯示燈具。目前,園區內已集聚了從晶體生長、外延芯片到產品應用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從LED元器件到LED照明燈具、電子白板的系列產品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同時,企業還在西藏建設了LED照明企業,加快了產業延伸和擴張的步伐。
【跨越】 從產業領地向科技高地的進發
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的工程學博士王傳漢是我省“百人計劃”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幾年前,在民營企業家的創業激情感召下,王傳漢走進了長治LED產業。在他的帶領下,通過組建“博士工作站”和科研團隊,全力對重點環節和核心技術進行攻關,成功地解決了LED產品散熱不穩定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如今,他已成為高科華上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
積極引進高端人才,建設自己的科研團隊,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進園區從產業領地向科技高地進發,使像王傳漢一樣的110多名高端人才匯集到長治LED光電產業園區。在他們的攜手下,目前企業已掌控了大尺寸外延用藍寶石襯底晶體產業化、外延及芯片制造等核心技術21項。通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0余項,在LED光源結構以及生產制作技術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為資源型企業向高科技產業的大跨度、高難度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
技術壁壘是LED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國內LED產業發展的脆弱表現。在這些技術中,外延、芯片和大功率LED封裝是半導體照明的主要核心技術,其中散熱技術是重中之重。如果不解決散熱問題,造成LED器件工作溫度不斷上升,會直接導致LED器件發光亮度減弱,工作壽命衰減。而電極設計的形狀、位置、制備等對LED穩定性有著很大影響,是LED實用化的品質基礎。在消化吸收臺灣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園區以封閉技術的研發為突破口,組建了專門的科研團隊和研究基地,累計投資2750萬元,建立了從藍寶石晶體、晶片、外延片、芯片到封裝、背光模組、燈具的一整套產品研發與試驗測試體系。企業先后累計投入4億元,通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在重點技術和質點環節進行攻關項目,擁有了CART結構、N-spacer技術、表面及側壁粗化技術、襯底轉移及晶片壓合、DBR結構、ODR結構及CBL結構等多項先進技術和30余項發明專利,在LED光源結構以及生產制作技術上站在了國內國際前沿,并填補了我國在外延芯片沒有專利的空白。
技術保障體系建設是確保LED產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企業將集成創新與自主創新、技術創新與工藝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組建了國內一流的工程技術中心,解決產業發展后續項目問題。著眼于創新自主化,企業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并啟動高端人才領辦企業、技術創新與業績收益直接掛鉤等措施。為解決技術“本土化”問題,企業與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等省內院校積極洽談,達成了技術和人才培養等全面合作協議。針對業內存在的“雇傭兵”現象,公司著眼長遠,堅持用本土大學生進行人才儲備和培養,使人才結構更為合理,核心團隊的穩定性大大提高,這也為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技術保障。
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的逐步形成,也使園區一開始便躍上了一個高的層面。2010年9月,園區承辦了工信部主辦的中國液晶顯示用LED背光組件系列標準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LED產業的發展之路。2011年9月,又相繼舉辦了長治市LED光電產業發展論壇和資源型城市新產業發展論壇之光電產業論壇,邀請臺灣和大陸80多名光學界知名光電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兩岸產業合作新模式和長治光電產業發展新途徑,為山西LED產業布局提供戰略支持。2012年,園區又協助工信部舉辦了LED先進技術及管理高級研修班,對LED關鍵技術與創新、檢測與可靠性技術、產業標準與知識產權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討。高密集的信息,高頻率的交流,將長治的LED產業帶入了一個高端時空。
作為內陸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始終面臨著技術、人才和管理等諸多難題,這對新生的LED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由于有了產業主體,也就有了更為靈活的機制。在發展中,企業以開放的視角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先后聘請臺灣交通大學前校長張俊彥教授主導,以臺灣交大為主,邀請省內大學參加,積極組建長治研究生院,通過互派博導和研發人才的方式,開展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技術公關,并聯合培養研發團隊和技術人才,為后期技術研發創新搭建更高的平臺。他們在全球選拔人才,吸納了兩岸LED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初步形成了一流的科研團隊、管理團隊和創新體系。同時,企業還著手與長治職業技術學院等大專院校協商增設LED專業,培養專業高級技工。
長治LED產業的發展,結束了國內外延和芯片無知識產權的歷史,實現了我國第一個技術原創型戰略基礎產業的創新。這一以企業為主體,以園區為承載,以垂直整合方式建設的LED產業集群,成為我省資源型企業和民營資本轉型高新科技的成功范例,成為我國LED產業發展的新型模式。目前,他們正加快核心技術向產業優勢的轉化,全力打造全球最大藍寶石生產基地、LED背光源供應基地和高端照明燈具供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