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工難、用人成本高的背景下,為了應對這些困難,提升產品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在技改時選擇引進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為重慶工業生產帶來怎樣的變化?重慶的市場需求如何?重慶晨報記者走進了從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使用機器人加工的重慶龍頭企業長安汽車,專訪了其工藝技術部部長張勁松。
長安引入工業機器人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長安便引入一批涂裝、焊接機器人,開啟了汽車工業自動化發展的探索道路。但是真正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是2000年茶園的第三工廠。“我們引入近20臺德國庫卡的點焊、弧焊等機器人,創造一條自動化的焊接生產線負責長安之星的加工。”張勁松說,當時長安的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單線年產達到了8萬輛,產能是過去的八倍。
2005年,長安渝北工廠投產,長安機器人使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長安在車間里,一次性引入了德國庫卡、德國杜爾、日本發那科、瑞典ABB、日本安川等100多臺多國機器人團隊。雖然每臺機器人雇員的成本在200萬元,但機器人在效率和品質保證上的優勢最終回報了長安汽車。
這個效率是立竿見影的。2005年,長安的產能擴大至18萬輛,如今產能達到42萬輛。張勁松說,目前,在渝北工廠其多國機器人聯盟的數量已經接近300臺。
自動化率要達到70%
長安曾經算了一筆賬。如果按一個人每年成本10萬元算,一個機器人能夠節約3個人,部分生產線效率能提高70%。按每天兩班計算,一臺機器人一年相當于節約了60萬的人力費用。算上設備維護、技改等支出,基本上4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而機器人的使用壽命一般為10—15年。
為什么最終選擇機器人?張勁松說,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競爭對于汽車產品的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讓他們趨向于選擇對產品質量更能夠把控的機器人。同時,人力成本增加成為了他們選擇機器人的主要因素。
下一步,長安要讓魚嘴的千億汽車城工廠自動化率與合資品牌對標,達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