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昨天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2月份,全國CPI同比增速下降至2%,這是從去年2月以來出現的連續第13個月的新低。
雖然正值春節“消費大月”,CPI增速非但未見抬頭,反而出現了幅度可觀的下降,這說明曾經肆虐一時的物價上漲因素,比如泛濫的流動性、物流費用的居高不下,都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樣不能排除的是,去年以來中央抓得越來越緊的“八項規定”對節慶期間的公款消費形成了強有力的遏制,這一支撐我國節日消費市場的“擎天一柱”被抽去以后,消費市場趨于平淡。
但是,這正好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國內需市場的基礎還很差,居民正常的消費能力并不像人們期望的那樣可觀,這種狀況無疑將對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形成考驗,而事實上,這方面的情況確實不能讓人樂觀,這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另一個重要指標PPI更可得到直觀的感受。今年2月份PPI的同比降幅擴大到了2%,降幅創下了7個月來的新高。
PPI的低迷,已經延續了很長的時間,它與CPI的平穩一起構成了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我們希望CPI不要出現大幅上漲,但它所代表的消費市場的冷清又對PPI所代表的制造業構成了抽離性,而PPI的低迷則反過來會影響到企業的開工和民眾的就業,進而影響到居民的收入,反過來又對消費市場形成壓制。根據這樣一個循環圈來分析,目前的CPI增速下降就不全是好事,因為它意味著居民消費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善,那么不僅內需市場無法得到有持續性的支撐,更重要的是,經濟轉型目標的實現也會增加很大的難度。
因此,CPI增速下降固然說明目前的物價在可控水平,但也說明了經濟的景氣度正在下降。經濟轉型需要整個社會付出一定的代價,政府對此已經具備了一定心理預期,關鍵還要看民眾的忍受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