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有改革思想的中國央行為例,該行已承諾將抑制信貸增速,并減少對人民幣匯率的干預。2013年,這兩個方面進展不一。
在信貸增長方面,好消息是信貸增長已開始放緩,這一點在周三公布的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中有所體現。該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新增貸款同比下降17.9%,扭轉了去年早些時候的大幅增長勢頭。
中國央行故意關閉流動性閘門對信貸增長放緩起到了推動作用,去年此舉在銀行間市場引發了三次錢荒。盡管如此,據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估計,2013年信貸余額仍增長了18.8%。這超過了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 10%左右的增速,意味著債務占GDP的比例將繼續攀升。
對中國央行來說,加大收緊信貸的力度不會是件容易事。其一,信貸減少意味著經濟增長放緩,去年底中國經濟已經喪失一些動能。而且正如《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的報道,中國央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之間的內訌構成阻力。銀行自身在這方面也是強大的游說者。
在匯率方面,央行高層官員去年堅稱,他們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外匯儲備,計劃減少干預,允許人民幣更加自由地浮動。
實際上,由于擔心人民幣快速升值會對經濟增長不利,北京方面一直固守允許人民幣緩慢、有控制的升值這一老做法,2013年人民幣兌美元上漲3%,波動較小。央行顯然在牽制人民幣的升值步伐,吸收貿易資金流入和資本流入。去年下半年中國外匯儲備增加3,240億美元。中國目前坐擁3.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比德國一年的經濟總量還要多。
當中國的改革者談論變革時,投資者眼前一亮。但與普遍看法恰恰相反,中國政府并不是一個擅長推進新觀念的強大決策體。中國的改革步伐最終將依賴于承諾向行動的轉化。